一、语文定义
1.语文:小学“国语”(语体文)——中学“国文”(文言文)——语文(口头➕书面)
2.素养:平日的修养
3.语文能力:普通话口语系统和书面系统能力。
现代汉语书面语:并不是纸上留存的文字就是书面语,而是负载了正是语体的作用,具有不在场沟通的效果。因此,书面语综合了许多要素,已达到语言的最大公约数要素,包括口语语法、韵律语法、古代汉语、口语词语、方言词语、外来词语。书面语的语境就是还原交流双方在场的情境。
情境包括联系上下文看得见的语境、历史社会文化等看不见的语境。
4.语文教学:培养审辨力
胡适: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他不容许偏见和个人的利益,来影响他的判断和左右他的观点。他一直都是好奇的,但是他绝对不会轻易相信人,他并不仓促的下结论,也不轻易的附和他人的意见。他宁愿耽搁一段时间,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时间来考察事实和根据后,才下结论。
为什么这样说?说了什么?说的有证据吗?语文素养是基于日常言语使用的审判力的积累中的。
发现自己的偏见是智慧的开端,摆脱自己的偏见,是自由的源泉。
二、统编教材:语文观念的变化
1.不足:
(1)古文和现代文混合,不利于语言学习的连贯性。
(2)语言资源并未在教材中得到完整呈现。如学生有方言基础,到方言没在教材中体现。———解决:校本阅读、统编教材选修《汉字汉语文化研究》《当代文化参与》,可纠正偏倚。
2.设计依据
(1)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其中有明确的说明: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对语文知识能力训练的侧重点不同,统编版语文教材主要设计的是只给方向不给方法。教材成为学材,老师成为麦田的守望者。比如说统编版教材有导语阅读指导、可自行选择的学习任务等。
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国文教材是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单篇短章,像以往和现在的办法。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做主体,单篇短章做辅佐。单篇短章的选择,分记叙、说明抒情议论几种文体。这几种文体在一些整本的书中一样具备,而且往往就具备在一本之中,所以要探讨各种的理法,整本书完全适用。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论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呢,虽然只有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着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
整本书阅读、群文教学的实质是一样的。
四、教学方式
1.现状:单篇为主、单元整体为主和群文为主,大致组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2.教材解读
(1)单元导引。
主要交代主题,选择课文的意图和主要的教学目的。
(2)学习提示。
主要是每一课前设定学习的情境,引发兴趣提示学习方法。
(3)单元学习任务群。
要求老师自己去了解分析归纳设计,然后把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细化为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要点难点。要注意的是单元学习任务和以前的习题是不一样的,他不是学完一个单元以后的练习,而是对学习任务教学方法的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的编排,再放在后面,但某种意义上他应该前置,是老师设计教学方案的主要依据,老师可以参考,他来设计每一课的教学单元的教学教师用书的编写也会参考。
与旧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提倡以学习任务群为中心进大打单元教学,一任务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是奔着任务去去不应当,把课文作为纯粹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材料或支架,因为我们要尊重整体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避免被任务所捆绑。
(4)综合活动单元
综合活动单元的教学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指导学生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访谈和调查,从而提高语言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上。要注意调查访问和书面学习结合,引导学生跨媒介的运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