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具体而言,文章“写什么”与“怎么写”都应该是阅读理解的内容。
理解文章“写什么”,就是通过文字完全解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与意。具体到写人叙事类作品而言,能读懂内容、理清事件、感知人物、领悟主旨、理解题目等是必须应该达到的要求。否则就谈不上完全的理解。
这里,最有争议的就是涉及到主旨的理解。读者能不能通过文字真正读懂作者行文时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考呢?
也就是说,读者通过文字理解出来的主旨与作者行文时要表达的是不是可以完全一致呢?
其实,这两个还真不可能完全重合,即使是人物的理解也存在这种现象,此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除了关注“写什么”,理解还应该包括“怎么写”的问题。这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谋篇布局、行文构思、情节设置、主题表现、写作技巧等。在初中阶段,具体有层次安排、记叙顺序、叙事人称与角度、开头结尾、过渡衔接、铺垫伏笔、景物烘托、线索设置、表现手法、语言技法等。
阅读最主要的目的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与意。而“怎么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从实际效果来看,对“怎么写”的理解肯定会促进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但是,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非常重要还是有所促进?这些问题还真不是太明确。
对“怎么写”的研究,其价值更在于学以致用,提高读者自己的表达能力,而并非理性地剖析,感受在文中所谓的“作用”。尤其是语言,更是如此。因为初中阶段课标的定位——“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