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过年回家吃饭,一边自喂精神食粮
心灵部落的带领人松诺说:我们是一群不光关心是否吃饱穿暖,还关心开不开心,内心感受想法的一群人。
过年回家第一天,就开始了亲戚家的过年聚餐,两边亲戚一家家轮流交换场地,白天打牌,晚上吃饭,几乎没有精神方面的交流。那个年代的人关心的会张罗的还是吃,而我们这代人也没有特别健谈爱聊的人,于是所谓团圆饭基本就是吃饭。而我,吃饭时即使吃到了对胃口的家乡食物,满足的是当时的瞬间,留下的感觉是浅浅的。
作为一位走心的文艺游子,原来对于这样的过年状态一直是反感逃避的,觉得空虚无聊。因此有10多年选择过年不回,改为暑假回。然而父母年纪大了,常回家是我的责任,他们的期盼。
现在的我在做的一项功课是:满足别人时,也照顾自己的需求。我想过年更有愉悦感,于是在他们打牌的热闹中,我选择:
进入书的世界,看到一个更广阔的天空,比如读《咏远有李》,在好玩幽默的言语中见到一个个性率真,特立独行,其实也很努力的李咏。虽然他已逝,但读着他的书,感觉一个鲜活的热情的生命仍在身边。心理学上有一个大致说法:你看见什么,就说明你拥有或在意什么。我看见欣赏他的特立独行,也是因为自己想坦然地保持这样的特点。比如过年在我老家不打牌的人就是特立独行,甚至有些“不合群”,那我就是这样,不愿在谁都想赢根本增进不了感情的牌桌上虚度光阴。现在在亲戚家过年他们打牌热闹时,我很坦然地读书、散步或是和好友相约去咖啡厅谈心。
有感触或读完书写书评后,分享到“遇见美好”读书群里。这是今年新加入的一个读书群,分享后,群主用轻松的语言与表情回应理解我这个远方游子的诸多感触;群里我喜欢的一位活泼姑娘见我已分享了年度第四本书的读后,夸我是群花,这都让我开心。过年读书书写对我来说不难反倒是精神寄托,因为去年开始已养成了规律的读书习惯,而且还有南木写作社一周一篇分享的动力。
去看电影,看见或高尚或有趣的灵魂:比如看了《烈火英雄》,脑子里一直回想曾经看到的一句话:“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为他们在和平时期的英雄行为所深深感动,流泪。
播放喜欢的音乐,跟着视频跳zumba,享受音乐舞蹈的律动,也回味在北京动感的音乐声中,在集体舞蹈中,与自我、他人热情洋溢的互动中愉悦的感觉。
开心的是,自己现在慢慢学会了并存的选择,在慢慢练习“”既照顾别人的需求,也关照自己需要”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