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261——良知亦明师
(2021年1月1日星期五16:07)
今天读《传习录》六十篇,最大的感触就是知道了良知还是自己的明师。
我学习阳明心学,一直认为就是从书上学习以后,用阳明心学武装自己的头脑,然后指导自己的行动。我的做法,就是把阳明心学当成了“死”的知识,只要钻研透彻就是学好了,其实不然。阳明心学就象一位老师一样,娓娓道来,潜移默化地解决心中问题,可我从来没有站到把良知当作“明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我的学习是单向的,把自己当成了主动,只是就文义而文义地学习,从来没有深入去学。没有去了解本文、本章的写作背景,为什么这样写、当时的情景是什么、自己的心理变化又是什么等,做不到换位思考,只是从文字表面去理解,这只是做的表面功夫。理解不深不透,只是从字纸片言中摘取几句话,就认为学好了,学到手了,是完全错误的。
如果把良知当作明师就不一样了,别看这个角度一换,自己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也跟着变了。在学习时就好象和老师交流一样,容易进入当时的情景,也更容易理解文义,从而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以便指导自己的行动。
学习阳明心学,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心事合一。可我学习过程中,就是做不到这一点。不是学习时很注重修心,就是学习后把修心事忘记了,形成了“两张皮”的现象。
在学习过程中,当学到精彩处时,特别是学到令自己心动的章节时,自己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认为这就是指导我行动的“法宝”,当下就要运用到行动中去。可是,一转眼,离开了书本,回归到现实工作生活中以后,就把所学的知识忘到“爪哇国”了。想学以致用,难了,根本不可能。
其实,这种学习方式方法,严重脱离了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最高标准。看起来这个标准不是很高,在学习中行,在行中学习就是了,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理是这个理,说是这样说,但真要做到,难极了,非修到一定程度是做不到的。
先生曾经“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认为静坐能更好地理解悟透心学的要义,其实也是这样。心不静又怎能进入理解的状态呢?一旦这样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光入静了,出现了“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时间久了,在动中理解不了问题不说,别说运用于行动了。
从此事件中,先生也认为无论在静中感悟,还是在事上磨炼,良知本体是无静无动的,关键要有一颗不受外物干扰的强大内心。一切动,我心不动;一切变,良知之心不变。要只掌握了这个要义,又怎能学不好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