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学了一个诊断当下工作难点的工具——CD模型。
熙姐说了,工具要用好,先拿自己“开刀”,搞定自己,再考虑助人。
那我就拆析一个还热乎乎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案例。
(以下纯属主观分析,请勿上帝视角)
Ⅰ
酝酿了几个月想要离职的我,今天下班前主动找老板谈了离职的想法。
聊着聊着就不免谈到了当下工作中的卡点,具体对话如下:
我:“ 我不是不用心,其实一直想努力想把这件事情做好,但是感觉怎么都做不好…… ”
BOSS:“ 这件事是做不好的!因为我都不知道怎么做好,……(各种政策条件)我也搞不清楚,不可能希望你去做好的…… ”
然后她就说了我具体哪一点政策分析做的不到位。
的确,是我在提交报告前忽略了细节。
等等!为什么如此明显的细节我会“选择性”忽略?我真的没有关注到这个细节吗?
换个角度——我这样做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好,咱们接着往下分析:
其实我有关注到这个细节。
这个工作主要是要列出申请土地时的具体流程,在每一个流程后面我备注了一栏:“是否已经准备”。
第一个步骤,递交申请报告,其实之前已经有跟其他的机构领导递交过,但是这一次是否需要再次递交,我并不确定。
但是我潜意识想把这一条列为“已准备”。
我这样做的背后肯定有我的正向意图,会是什么呢?——
因为我知道,老板是一个非常强调结果的人,我希望尽可能呈现一个“完成度高”的结果,于是把可以列为“已准备”的都尽量列入其中。
尽管有那么一瞬间的犹豫和判断,但是我选择了呈现“好的结果”。
可是结果并非我所愿。最后不仅没有得到认可,老板认为我判断失误,考虑不周全。
Ⅱ
从这里开始,让我们把3Q问题用起来 ——
Q1: 你希望工作中更专业还是更加满足?
刚开始我一定是希望自己更专业的。
我依据每次合作方式讨论会议的内容,提炼出最终的合作方案。但是当我提交上去的时候,老板会全盘否定,因为“你和我记录的不一样”;当我再次和专业人士确认的时候,事实证明我的方案是方向正确的,但最终还是要按照老板的想法去重新修改。
当讨论会上提出不同的合作方式时,我会尝试去组合出更符合公司利益的方案,然后把每一个条款的可行性和专业人士进行确认。但是这样做之后,老板告诉我,这里导向的结果并不是一个个方案,而是把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当下根本没有办法形成方案。
你是卡在哪里,是不胜任还是动力不足?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我在“成功线”上出了问题,有专业能力上的缺失,也没有弄清楚职位要求,花了大量时间去做老板并不想要的东西。
所以我从一开始的踌躇满志,到后来一次次的被否定中感到“不胜任”,逐渐变成动力不足,觉得怎么做都达不到老板满意的效果。
由此看来,“幸福线”中“工作成就感”对我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Q2:在你看来,哪一个是重心?
提高个人专业度是重心,也是提升职场满足感的首要条件。
先解决哪一条线你会更满意?
理想状态下,肯定是先慢慢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会让我更加满意。
但现实情况是,我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让我无法专注于做好这件事,而是提前为做不好这件事感到恐惧和焦虑。
Q3:选择成功线-是能力没有满足要求?还是职位要求不清楚?
在这里如果只能选择一个切如点的话,我选择成功线,更多的是职位要求不清楚。
我以为自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分析和提供最有利的方案,但其实老板要的只是我把问题列出来,最终双方进一步探讨,让更专业的人去判断。
综上所述,我当下的工作重点难题在于“要求不明”,吃亏了不知道。
Ⅲ
那么下一步,我能为提升自己对工作要求的了解做些什么呢?
我想到组织要求矩阵里,职业要求中的“模糊”部分——才干气质。
每次在写合作方案的时候,我都会从客观条件去考虑这个合作条款可不可行,而非完全站在公司利益的角度上去写方案。
而在写房地产合作开发方案这个工作上,一定需要更多偏向公司利益的人去做,即使在实际情况并不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也要充分维护公司的利益。
这也是我和这个工作的才干气质“不匹配”的部分。
在组织要求中的“企业文化”也有一点:“结果为王”,只要是符合公司利益的事情,就立刻马上行动,只看结果。
我的执行力足够强,但前提是做事的愿景足够强大。当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会为了工作而维护企业利益,但内心却冲突不断......
所以最后我选择了......
# 今日路边诗 #
全世界的人都有理
全世界的人都在劝你
甚至你自己
人生是一个又一个的选择题
你可以先选择A再实现B
这些都没有问题
关键在于要追不要逃
追随你想要的
回到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