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发文请教:您看看我这首小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请指教?
“口占一绝”:
韶乐来天外,跫然彻香湾。
日月同辉耀,鼓舞更向前。
既然问得这么客气,那就说两句,听得进去就听,听不进去就算了。
这么大一篇序文,倒是把前因后果和当时的情感起因抒发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了,颇有骆宾王写《在狱咏蝉》的味道。
对于这种形式的作品,最后的小诗都是点睛之笔,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同时,它起到的作用不能与序文有重复,否则的话就没有意义。用这种形式倒是没什么问题,只可惜最后这首“口占一绝”,无论从格式上,还是内容意境上都有点差强人意。
因为并没有注明是五绝,所以不做平仄格律上的要求。
相替、相对、相粘这些规则我们就不要谈了,只看看写诗最基本的要求做得怎么样。
在平水韵中“湾”和“前”不是一个韵部,那我们就退而求其次吧,用新韵看,两个字都属于“八寒”部,也就罢了。我们把它当作一首押新韵的古体诗就好了,虽然说上去怪怪的,但是可能在某些地方“湾”和“前”的发音就是相同的,只要口音上能押出节奏感,问题就不大。
你们看,写诗真的要求不高。
而这首小诗,关键的问题不在形式,而是内容。注意,不是写高歌向前不行,而是在序文中既然已经清楚明了地说明了自己对国家的感情,对复兴的期望,就要尽量避免重复地,用力过猛地出现在最后点睛的诗里面。
诗是什么?诗是文艺作品,不是喊口号。要学会委婉地启发、激活读者的感情共鸣,才是一件文艺作品的正确打开方式。
同时要注意行文的逻辑性,“日月同辉耀,鼓舞更向前。”这首诗最突兀之处就是结句。鼓舞谁向前?我们假定是日月鼓舞,那么鼓舞谁呢?这是个问题。哪怕是改成“鼓舞我向前”,虽然也很像口号,但至少在行文逻辑上畅通了起来,写诗并不等于能有语病。
要不然借来主席成句“敢教日月换新天”,化成:
韶乐来天外,跫然彻香湾。
日月同辉耀,敢叫换新天。
既有主席遗志,又有当下豪情,岂不有意思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