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正道语文小花絮
破茧成蝶,成长需要磨练                  

破茧成蝶,成长需要磨练                  

作者: 秋笏笑月 | 来源:发表于2017-09-26 22:03 被阅读49次

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

一个老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最痛苦的经历无非是“死”在公开课上!失败的阴影总会缠绕着你的生命,让你无法摆脱这种噬心蚀骨的苦痛。然而,这种苦痛却会时时刻刻提醒着你不由自主的反省,不由自己的奋进。

我就是在公开课上“死”过一次——那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上,我没把课讲完!多少个日夜的反复演练,多少双期待的眼睛,在残缺的课堂上瞬间被我辜负了。真的被打击到了!没有去想有多少冷嘲热讽的声音,也没有去想这事会对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产生如何的负面影响,我只是在纠结,我为什么会失败?!

我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总是不由自主的反思,把一个个细节仔仔细细地揣摩了又揣摩,总是在头脑中反反复复回放当时讲课的情景——在这些日子不由自主的反思中,我觉得我在教学上有了一点心得。虽然这一次我没有在公开课上赢得荣誉,但我收获了成长的果实。刻骨铭心的开公开课的经历,让我在不断反思中成长。

在长达5年的不甘后,我又有了一次开公开课的机会!那是一个区的九年级作文复习公开课任务,我眨眨眼把心一横,毛遂自荐把这任务揽到自己身上。面对着许多质疑的眼光,我决定全力以赴!我必须,必须把这5年的成长果实展示出来——我,必须“复活”!

有梦想和目标不是太难,难的是实现的过程。即使我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吃苦——但是,两个月的备课过程中却是磨难重重:九年级下学期面临中考,每天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已经很繁重,还要担任学校的各种兼职,再加上家务和孩子,我病倒了——病倒也得咬着牙坚持下来,开弓没有回头箭!

几易教案,多次试讲,听取多方意见,看了无数理论,瘦了一圈,长了几根白发——开完课,听取了各专家的评价后,我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给予我大力帮助的教研组长很高兴,她说从没听过有一节公开课能得到这么多赞扬的。我躲在区语文中心组主任的背后,听见他对我们校长说:“培养一个年轻老师不容易呀!”我们校长若有所思地点头……

经历了这两次“出生入死”的公开课,我觉得我在教学生涯中已经走到了另外的一个境界!下面,就谈谈我在此过程中的感悟。

一、读专业书:理论指导是专业成长的基础

一个语文老师,多数是喜欢读书的。问题是读的什么书,读的书对自我专业的成长是否有用。我不得不承认,在过去,我喜欢古典文学,喜欢现当代散文小说,不喜欢看专业理论的书,就凭着对文学的热爱,也能在讲台上受到欢迎。但是,到了专业竞技场上,以往所积累的东西展示出来的就极其有限了——专家看门道,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授课过程各个环节的处理,课堂的驾驭等,是否能够把一节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是否能在不着痕迹中让学生们获得知识,这里面的内涵就深了。以前年少轻狂不懂事,自以为是往前冲,摔倒也是应该。该这么说吧,读书积累是语文老师必备的素养,但是为了使自己成长得更快,发展得更强大,必须有针对性地多读专业理论书籍。

自从我狠狠的“摔了一跤”之后,我生命中就有某个区域被唤醒了,疼痛让我清醒,让我知道我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我教学所需,我需要专业理论的指导。于是,我的眼光不再留恋文学作品了,而是转向带专业理论性质的书籍,例如订了一本专业杂志《初中语文教与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复印报刊资料,里面有最前沿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还有很多的专题指导等等,一卷在手,就似有了导航明灯。

还有各语文名师的大作也是我学习的专业书籍。这几年来,我一有时间就跑图书馆,去了之后不由自主的走向教育类,不仅重温了教育学、心理学,还特别注重语文专业的书,看了魏书生老师的书、李镇西老师的书、余映潮老师的书等——看到大师们的悲悯情怀、看到他们专业成长的道路、看到语文人奋力跋涉的艰辛、看到他们精彩的课堂实录……

在此过程中,我渐渐地看清了自己第一次开课失败的原因:首先,明白了公开课看的不是45分钟的自我表现,而是要看教学思想的底蕴,解读教材的深度、适度,课堂处理的熟练度,还有教学基本功等。而这些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在教学中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等理论来处理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来组织好课堂活动,每个设计、每个问题都得有理论的支撑,教学设想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那时,我根本就认识不到这一些问题。其次,我对专业理论的学习不够,当时对一节课的流程、目标、方法并没有深入研究,更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只是找来很多的教案来博取众长,其结果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个艰辛的反省阶段有了专业理论的积累,对我后面的成长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名师指路:大师精髓是专业成长的方向

向大师级的人物学什么?这是个问题。难道是看了他们的课堂教学实录,然后依样画葫芦去给自己的学生上一课吗?稍有头脑的语文老师都知道这样不可行!

学东西,注重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大师们的人生为何那么精彩而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精彩来源于他们的对专业知识不懈的追求,激情无限地研究发掘,他们的人生长度是普通人的好几倍。

李华平老师,国培计划项目首席负责人,在开学典礼的那天,他拔掉吊针,逃出医院,来到会议现场,且不说他的敬业精神之可嘉,就说他在课堂上对《蒹葭》的解读,其精致细致的程度令在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都目瞪口呆!他解释说,这就叫专业,专业就是做出别人做不到的事,就是把文章中连作者都没意识到的问题解读出来!

王君老师,语文界新时代新星,40岁的特级教师。她执教《老王》一课令人震撼!她在文章中找出了“文眼”:“活命”一词,生发开去,通过细节的解读、背景的理解,最后读出“活出高贵的生命”,震撼力度不可谓不强,很多老师、学生都泪洒课堂。  ——她说,语文老师没把课文读20遍以上不能算是备课、她的文字都是在深夜11点以后才写出来的……

大师们的人品、对生命的理解、对学习的孜孜不倦、对专业知识的热爱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专业成长的方向。

开公开课是备受煎熬与痛苦的,你的课是被解剖、被研究的对象,你的想法会被质疑,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也许会头破血流。但是,不经磨练的生命是不够完美的。大师们的精髓是我成长的动力,学到他们的激情、学到他们的认真——有他们一路的护航,我的选择有了方向,因此可以做到义无反顾。

三、自我感悟:自我反思是专业成长的途径

由无知走向求知,由失败走向被肯定,一路走来支撑着我的就是我的反思精神,这是我唯一的可取之处。

首先是敬业精神的反思。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是把语文教学当做职业还是事业?是把语文教学当做生存的需要,还是生命的追求?我是注重目前的既得利益(分数),还是着眼于对学生灵魂的塑造?

在大师们的熏陶下,我的选择只能都是后者。

其次,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我的教学方式能适应学生们的需要吗?教学不是我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而是学生真正学到追求知识的方法与技巧,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的教学有效果吗?我的教学不应该是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而课后一无所得。应该每课有一得,并且能用我教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再次,教育行为的反思。我的第二次公开课上有一个教学设计:请你运用这节课学到的各种技法使下面这句话生动起来。这句话是“她骂他混蛋。”我是这样引导的:“大家想想,她可能是什么身份的人?可以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吗?她在什么情况下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肯定是轮到扫地的同学逃跑了。……

课后一位老师提出建议,说这句话应该换成有积极引导作用的一句话,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更好的教育意义。我经过仔细思考,觉得这位老师的看法是很对的,在教学中,教师对情感教育的引导是很重要的,有正面的、阳光的教育不是比负面的更积极一些吗?我把它换成换成“她表扬了他。”不是能引导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去思考吗?

学的是语言的运用,但是在教育行为方面更注重情感教育,注重真善美的追求难道不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吗?

自我反思,是我成长的途径。在反思中审视自我,在反思中发展自我。

破茧成蝶,成长需要磨练。这两次公开课使我懂得了成功的公开课是经过积累、成长阶段之后的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专”的过程,必是在实践中磨练的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细雨之声:开娴老师,你的这篇文章说到我的心里去了,对我的震撼很大。我觉得现在我在教学方面就是一张白纸,需要从头开始,但庆幸认识您们大家,为我的学习之路指明了方向,至少我现在不再茫然,我知道我需要的是什么。
    秋笏笑月:@细雨之声 加油哈!我们总是在一起!

本文标题:破茧成蝶,成长需要磨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we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