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流行感冒也是好的了”——
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赫尔岑,
年轻时在一次宴会上被那些轻佻的音乐吵得厌烦了,便用手捂住耳朵。
有一位宾客惊讶地问:
“这演奏的可都是流行音乐呀!“他言下之意是,你怎么不喜欢?
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就一定是好的吗?"
"不好的东西能流行?”
“那么,流行感冒也是好的了?"赫尔岑又反驳一句。
这位宾客只能摇摇头。
赫尔岑(1812-1870)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作家。出身贵族。
自幼受十二月党人起义影响。1833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在校期间组织宣传革命思想的小组。
1834年被捕流放。流放归来,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宣传启蒙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40年代逐渐转向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反对保守的斯拉夫派,又与西欧派分道扬镇。
1847年被迫出国,在巴黎目击1848年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的失败,对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感到失望,
转而寄希望于国内日益高涨的农民运动,认为俄国在消灭农奴制后可以通过“村社”实现社会主义。
1853年在伦敦建立“自由俄国印刷
所”,后又创办《北极星》杂志和《钟声》报,号召人民推翻沙皇制度。
主要哲学著作《科学上一知半解》《自然研究通信》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认为辦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
其文学作品多以反对农奴制为主题。代表作长篇小说《谁之罪?》揭露农奴主的残暴专横,反映农民的悲惨遭遇和知识分子的懦弱无能。
晚年所著回忆录《往事与随想》,记录从十二月党人起义到巴黎公社前夜俄国和西欧的社会生活及革命斗争。
作品还有论著《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谈谈描写俄国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俄国文学的新阶段》,中篇小说《一个青年人的札记》《偷东西的喜鹊》《克鲁波夫医生》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