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之时并非一定人静。灯熄之后并非一定入睡。寂寂长夜中,满是与夜相伴,自得其乐的人。
他们对于“夜”,乐此不疲、持之以恒的“熬”。
据调查显示,每天都熬夜的人数在总人数中几乎占比一半。巧合的是,同样几乎一半的人认为不应该熬夜。然而,了解熬夜危害从而做到不熬夜的人只是极少数。
大多数人,是心甘情愿地中着熬夜的“毒”,洒脱不寻解药。
我的身体不允许我有什么办法
已形成生物钟难以改变——这似乎是个很好的理由。
“不到那个点睡不着啊!这是高中留下的习惯,暂时没办法改变。”
今年才开始大学生活的王同学提起“熬夜”颇为无奈:
“高中熬夜是辛苦学习,现在是有时间了也睡不早。”
相比起还“笼罩”在高中残留阴影下的大一的娃娃们,同样有大二的学长强调“生物钟”这种东西的存在。
“长时间都这样,改不了了。”
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张同学听到“熬夜”两个字,作为已经大二的老学长漫不经心的撇撇嘴:
“我们十一点半熄灯,加之一直没有早睡的习惯。所以一直也就这样了,都12点多才睡。”
这只“无形”的钟的确威力无穷,你无意延续一段时间的习惯会让它慢慢“记住”,让一些事情往往不按你自己的意愿进行。
包括熬夜。
有时候,这觉不是你想睡就能睡的
“社团的事情太多,总要以学习为先,所以这些事儿一般只能放到晚上做。”
才大一的李同学加入了四五个社团,每天忙到飞起但倒也乐此不疲。而最重要的学习——
“现在课程也紧,各门作业往往挤在一起,白天又要上课。所以晚上熬夜赶作业很正常,已经习惯了。”
今年已经大三的钱同学面容浮起一丝疲倦,但语气很是平静。
对于很多人而言,因为学习及社团任务的繁重,熬夜已经无可避免。在这些“硬性”事务面前,睡觉变成了一件“可有可无”、可以无限“压榨”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往往是发挥“挤海绵”的精神,所以大都“挤出”了睡眠的时间。
睡什么睡?起来嗨!
“我其实上大学之前没有熬夜的习惯,上大学也是第一次住校,过集体生活。我的室友们特能熬夜,即使十一点学校统一熄灯,但她们往往能到一两点才睡,早一点也要十二点多。”
说起“熬夜”这回事,赵同学滔滔不绝。虽有一丝的抱怨不可避免,但小赵还是嗔笑着“数落”,并不怎么生气。
“所以渐渐地,我也开始习惯十一二点睡,反正早了也被吵得睡不着,因为我是有一点儿声音都不怎么睡得好的人。干脆看看书、玩玩手机,等到能睡着的那个点自然也就睡着了。当然她们也为了我改了许多。”
其实大部分人的大学生涯中都有这样的一批室友,能疯能闹能熬夜,十足的“夜猫子”。
“天塌下来都与我无关”自顾自永远能睡着的只是极少数,对大多数人而言,被外界影响在所难免。
这时,相互之间的一点谦让与包容会让彼此都更加懂得如何相处,愈发体谅。
也有“臭味相投”集体熬夜的奇葩宿舍。
徐同学回想了下自己已经两年的大学生活,听闻“熬夜”一词两眼发亮地笑说:
“我们宿舍有固定的‘夜谈’时间,一周两三次这样。每到那几天全宿舍都会聊到一两点才睡,最晚的一次到夜里三点。大家也都挺适应的。”
其实,我只是想静静
熬夜有时候不需要理由。
褪去了白天的喧闹,夜过滤了一切纷乱的因子,只留下简单的清净。
万籁俱寂之时,其实真的只是想自己静一静。
“还真的不是为了什么事儿,就是习惯在睡前玩玩手机,看几页电子书、刷一两集的剧、赞一两轮的朋友圈,没什么实用的吧,但心里就舒服了。”
程同学语气认真地道。
来自北京的王同学也是“无理由熬夜一族”:
“我几乎没有必熬的夜,但夜深了之后,自己听听歌真的很舒服,总觉得这是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心里很充实。”
“有时候会自己悄悄地躲在被子里哭,因为一些事情或是小情绪,总之就要发泄出来,然后就舒服了。”
才大一的徐同学说着说着有点儿不好意思。
白天与各式各样的人擦肩而过、交谈来往,总是扮演各种角色、戴上各式面容不一的面具。只有一天下来,夜深独自一人之时,静静地听着自己的心跳声,那个时刻,才是属于自己的独处时间。
这一刻,心里或多或少有所思绪甚至复杂空虚,读一页书、听一首歌、数一颗星... ...总之做你想做,在寂寂深夜中,独自“熬”着“夜”这锅粥,细品其味,无关其他。
真的,只是想和自己“说说话”。
想熬夜的不是我,是我的心灵。它要自己呆一会儿,就随它去吧。
我知道你很有理,但“夜”我们能不能这样“熬”?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曾经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
“熬夜”是人们在向自己健康赊债的一种“赌博”行为,筹码就是“睡眠”。
所以,年轻人,能不能不要拿自己的生命来赌?出来混多了总要还的。
这夜,咱们可以“意思下”地“熬熬”。
我知道你有挺多的作业或工作,我知道你有难以调整的生物钟,我知道你有一群“疯魔”的室友,我也知道你内心有难以填补的空虚。
可是:
①作业和工作进行时别犯“拖延症”,凡事能提前尽量提前安排,“紧前不紧后”;
②必要处就该对自己“狠心”,即使毫无睡意也闭上眼睛休息,能否睡着是另一回事。生物钟是慢慢形成的,自然也要慢慢来改;
③你睡或不睡,你的室友就在那里可能会睡。无论何时,记得体谅他人,也要敢于为自己发声争取睡眠的合理权益。
心里的“洞”是要填补,不管你怎么“填”,可否给它计个时或设个期限?总不能一味的随心所欲,这般的不理智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有了良好的生理状况,才有基础来抚慰心理。说这么多,只想说一句:
“夜”这锅粥虽美味,可不要贪吃哦。小火慢炖,多放一点理智,方解其中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