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弟一早发的图片,勾起我关于“柴”的点滴怀想。
出门七件事儿: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为什么排在第一位?
可见柴很重要!当然,这话是很久以前的说法。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是很清楚。因为,时代不同了!在我儿子看来,他一定不知道柴对于一个农家能吃上一顿好饭的重要,他只会说: 点外卖啊!
柴这个字,其实是形声。“此”的本意是“就餐”,“木”和“此”联合起来就是“边烧边吃的时候手边的束薪”。哈哈!这么一看,是不是有点像在野餐?
这里我再提示一下:“柴”是指小的树枝或秸秆、蒿草等。而大的烧柴在古代是称为“薪”的。我们从“杯水车薪”,里可以找到答案,“薪”要用车拉,人的肩膀最好背“柴”。
当然,关于柴,也没那么好玩儿!
印象里关于“柴”的记忆,要追溯到四十多年前,那时候我四岁。
初冬的东北已经落了薄雪,有点冷,即使已经穿了棉衣。
爸妈在北山下面的一片开阔地里捡拾高粱秸秆。那儿的秸秆多半是半截儿的,或是被牛马踩踏过的,也可能是被车轮碾压过的,反正不是什么好的,好的都被收回去了,这些是被丢弃的。
他们捡了很久,捡了很多。一捆一捆的码起来,在一个四岁的我眼里,像小山。
天黑下来,他们要扛回家去。家,在山的南坡,很远。
妈说: “我和你爸分几趟扛家去,你留下来,看柴禾!”
“好吧!”我爽快的答应!
等他们的走远了,我看他们的背影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最后消失在黝黑的夜色中。恐惧和孤独就会突袭而来!
我能做的就是哭!我坐在柴堆上大声的哭!似乎,哭可以驱散恐惧和黑暗!
多年以后,妈和我聊起过这事儿,说: 我们回来的时候你已经坐在地垄沟里睡着了,小红脸蛋上还有泪痕。我问你哭了吗?你说,没哭!
哈哈!那么小的我就有自尊心了?我是不记得了!
我能记得的是我姥爷每次从外面回来,在腋下总夹着一小困柴禾,不是树枝儿就是苞米秸秆或者黄豆枝儿。那时候,我六七岁的样子。
等我十二三的时候,就在秋天和妈妈一起搂树叶了。我们那里林荫路多,树林子也多。就把金黄色的大杨树叶子搂回家里,堆在墙角。漫长又寒冷的冬季,晚上的时候,暖炕用。

上初中的时候,每到秋末,就和我的邻居小伙伴儿到山上“打柴禾”了!就是把长势很高的一些杂草或蒿杆割倒,在山坡上凉晒几天后,捆好,背家去。用这种柴草炖菜,还别样香呢!
有一句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时候可以拿来用的,且不用引申其含义!
上高中的时候,家里条件稍好一些了,不用爸妈去捡柴禾了。用我爸的话说: 我个远近都熟识的老师去路边搂树叶子,有点丢人!
于是,爸就去谁家用不完的苞米地里买一些回来,老姨家也送我家两车。这样,我家的大柴禾垛在院墙外像三间房那么大。
对了,我爸总是要求柴禾垛码得像墙面那么整齐,不齐的地方要用板锹拍平。这儿,在我看,是最多余不过的!常常要抱怨说:“弄那么整齐干嘛?过几日不是要烧掉的吗?”
爸定会训斥我:“正经过日子人家,哪哪都要有个样子!”
哎! 那一代人啊!生活太严谨!
当然,等后来,家里都用煤气罐的时候。对柴的需求就少了,也不用那么费力的往家里弄柴禾了。

再后来,真的像表弟画里描述的一样,乡下的秸秆已经多到用不完,要到烧掉的程度了。
据说,现在也可以用来压缩后送发电厂里当燃料用。
从柴的演变来看,我们的国家在快速的进步。
我的下一代,或许不知道柴为何物了!
这当然不是一种悲哀,而是一种欣喜——是时代进步的欣喜!
我们再说“柴”这个字的时候,可能会是它的另一个含义: ——瘦,不松软,比如:“小柴鸡”,“这肉有点柴”。
好吧!关于“柴”,粗略的写到这里。
忽然,想起一副对联“此木为柴山山出”,你知道它的下联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