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雨,可是从90年代出生到今天,活得一点儿也不滋润通透。
春旱时节认识了她,在一家小公司混着,没啥业务也还没发工资,摊上做担保人失败揽上的债务和日常开销欠下的花呗,下班前独自接上非婚生育的女儿琢磨上哪蹭饭吃。印宏有点儿看不过去,不时请她和她女儿吃饭喝奶茶。
她告诉印宏,小时候父母一直在外省,她和姐妹们留在乡下跟亲戚过。她很喜欢主动找话题聊天,却一言带过了那段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
跟所有在忽视中长大的孩子一样,雨的认知偏迷糊,她自以为父亲是喜欢外省的风景才一去不归,而母亲是为了追随父亲才跟着离家了。她不愿承认那时的生活艰辛,以及父亲早逝的悲凉。后来她也去了父母打工的地方,那里天青草碧,学校很近。她给我看那里的风光视频,双眼泛光。那里,埋葬着她的父亲,不会像母亲那样吼她们的父亲。
所幸她没有失学,还很喜欢外省的学校,读理科的她毕业后再也不用做父母那些艰辛的工作,可以在各种城市的写字楼里转悠,每逢假期还可以转悠去更新奇的地方旅游。
就这么迷糊转悠着,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她说当时身体不好不能流产,但过来人都知道那种时候她是多么想为自己和肚子里的宝宝找到一个家。她找到那个可能让她怀孕了的男孩,还去了男孩千里之外的家。男孩的父母正嫌自己家人少,留下了她的女儿,如今女儿都九岁了。但是,一直没有人给她一个婚礼,没人跟她一起去领那个红本本。也许有一天,一个心血来潮的亲子鉴定还会夺走她本就不富余的一切。
她还是能隐约总结出自己生活疲累的原因:没有在人生早期打下更强大的谋生技能。所以她不离开女儿,不离开女儿生活的小城镇,就算工资低、没人给生活费、背负着一身债,她也要把女儿送进靠谱的培训班。但她脾气不好,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口不择言、有失风范,导致女儿并不是很佩服她这位散漫又辛苦的母亲,反而更亲近不常在身边的父亲和祖母。她收入不高也不稳定,抽烟喝酒开销不小,晚睡,工作中间经常不吃午餐,所以身体不是太好。她女儿的身体也很单薄,身材比同班大个孩子瘦小了一半。有时还犯些小毛病,跟60、70后小时候一样对别人正在吃喝的东西有着浓厚兴趣,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悄悄带走或移位。心酸之余,更多的希望是她们母女以后可以顺利平安!
世间有很多养儿育女的经验之谈,印宏真心希望每一个准备要孩子或已经有孩子的成年人都知道一些。至少,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追求感情、干事业或赚钱的负担,扔在拥抱不到的遥远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