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冯导为我们带来一部电影,在当年11月的寒风中这远远不是一部能带来任何温暖的电影,看完之后我只感到一阵阵颤栗和后怕。
《一九四二》,讲述的是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饥荒时的故事。我第一次听说这个电影是在看陈丹青老师的《局部》,当时鉴赏的画是蒋兆和大师画的《流民图》。后来我看了电影才知道,这部电影就是动态的,沾满血泪的《流民图》。
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严重的饥荒。原本是当地地主范殿元在饥荒和战争的双重压迫下也选择拖家带口的加入了逃荒的队伍。但是在他的眼里,他们家并不是在逃荒,因为他们家的大车上拉的全是粮食。但是渐渐的,他在战乱中失了粮食车马,随之而来的就是饥饿对众生一视同仁的残忍了。在漫长的逃荒路上,他走着走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的被饥饿带走,以最最凄惨的姿态告别人世。最后他孑然一人时,看到了路旁也没了亲人的小女孩,于是两个人一起,再次踏上逃荒的路,蜿蜒的山路旁,开满桃花......
林语堂先生说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家里肯定至少有五斗米,或者十斗米”。在饥饿的折磨下,人的生存本能会让我们放弃一切其他追求、尊严和傲骨。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地主的女儿星星。星星是女学生,年轻,美丽,有想法,有傲骨,当初还要留在学校守校,并不愿意跟着爹爹加入逃荒大军。坐在自家的马车上,她一脸白白净净,抱着自己的爱猫,一脸的不情愿。后来一轮空袭,即使他们家失了粮食车马,她依旧要去找她那只猫。但是再走一程,她嫂子刚刚生产完需要吃饭,她便交出了那只猫。此时我以为血浓于水,她家骨血毕竟比猫重要,她爹爹也是心酸“爹对不起你,那只猫你养了一路了”,然后就听她说“爹,我也要喝猫汤”,说着走到汤锅前,把怀里一直藏的一本书一页页当柴火烧了。后来大家逃荒到洛阳城外,星星被所谓的“被服厂”招走,晚上就要去伺候人。那人说“你把盆放下”,她踌躇好久,就是不蹲下。这时我又以为她毕竟读过书,心里不愿做这卑躬屈膝的事也是应该的。岂料她带着哭腔说“饭.....饭吃太饱,蹲不下了......”看着此时,我真的一点点幻想都没有了。星星送葬了自己所有的骄傲,只为一口粮食,她只是又变回了一个最基本的人,一个想活命的人。那些人人推崇的坚韧和骄傲,学识和眼界,在饥饿的打击下真的什么都不算,什么都不算。
电影中悲痛的场景比比皆是,父母卖儿女,女人卖身子,母亲要掐死刚刚出生的儿子,免得他受饿离世。但是只有星星这一段我感触最深。我也算是女学生,也是星星那个年龄,我也曾以为自己有骨气,有自尊,读过书。但是如果将我丢到那逃荒的路上,我可能比星星放弃的要更早。一路上爱情、亲情都没能幸免于难,好在最后的那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风车,在日本人面前保留了尊严。
人们不喜欢回顾苦难,但是人们不能遗忘苦难。《流民图》为蒋兆和先生带来数十年的冤屈,《一九四二》放映的时候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看。那300万留在逃荒路上的生命就这样淡化在历史的烟尘里了........可是现在的80后和90后,有多少真正尝过饥饿的滋味,多少真正身历过战场,多少真正浸泡过恐惧,多少真正品味过痛苦?我并不是说现在我们就要放下手机来个绝食七日体验一下,但是年轻的我们至少要学会对深渊充满敬畏。敬畏那些我们的祖祖辈辈曾经历过的饥饿、恐惧、彷徨和痛苦,敬畏那些虽不降于我身但依旧存在的黑暗。我们要知道,即使站在马洛斯金字塔的高阶,歌颂着智慧、勇气、崇高的人性,我们依旧要时时感激那塔基的坚韧,并接受一旦跌落塔底,我们将回归最基础的生理需求的事实。
没有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没有资格谈论苦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并没有谈论苦难的资格。但是这部电影在我最年轻气盛的时候给了我当头棒喝,这也是一种幸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