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课4
如何甄选知识?
No.215
这一节重新认识了两个概念:知识发展的本质状态、甄选知识的方法论。
本质#知识发展的本质状态#
要想学会知识的选择就要先了解它的发展过程,本来对于这个概念我是不以为意的,吃一道美味佳肴难道非要知道制作过程么?有时候能就是个食客,可转念一想,学习认知科学方法论我的初衷不就是为了不仅仅做一个旁观者,而是弄清楚这中间的原理和关系,然后让自己在做选择或者下决定的时候更有判断依据么?
关于“世界观”这三个字,我一向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常讲人的三观要正,首当其冲的就是世界观,提起这句话的时候甚至觉得自己也被带上了另外一个高大上的层面,可是到底什么是自己的世界观,世界观对自己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这个影响又是如何发生的化学反应,这个反映对我的生活乃至心智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一连串的问题时不时出现。
本节用了很长一段篇幅来讲述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换句话应该说是人们对世界的探索认识上。从最早的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本轮-均轮运动、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一系列的演化过程在上学的时候也学过,但那时候脑子里关注的更多的是——“对于错”,也就是说,当新的观念被提出来并证实为正确的,那么那些陈旧或者老的观念就是一定要被摒弃的。
在上学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觉得无论是亚里、本轮-均轮还是日心说都是不靠谱完全错误的,今天才明白这一连串的历史更能证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步一步演化且被证实的,正是因为前面的内容的科学性才存在了漏洞可被证伪,而其本身理论是可以自圆其说,是可以自洽的。就算从现在的角度出发,这些理论依然有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是我认为的错误。
再重新梳理这一长段历史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世界的发展是随着人类观察工具的提升而变化的,这一点在今天依然适用。所以,不能使用新工具的时候,可能就有种面临被时代浪潮碾压的威胁感。也相信随着工具不断的革新,未来我们的世界依旧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的车轮就在这之间不断向前推进。
每一次想起来每一次的工业革命,也就是工具的革命不就是带来了世界格局的大改变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的蒸汽机,第二次是美国的汽车,第三次是日本的精工产业,第四次呢?据目前的情况看是在德国,去年德国在一次产业大会上提出的“工业4.0”到现在不依旧是中国目前在讨论的热点内容?前两天去汉唐书城就看到有一本畅销书《工业4.0》就摆在最显眼的地方。与之相伴的是旁边的一本《供给产业链改革》,以前对于这种全新的经济学名词我是根本一点也不敏感,但恰好前段时间在琢磨未来10-15年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将如何转型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提到2015年12月国家提出的供给产业链改革,出于好奇翻开了这本书,发现书里内容都是这条政策的相关政策的解读,于是悻悻地合上了这本书。
上一轮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革命已经结束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早在两年前,这场革命在美国就已经结束了,如今在中国的小尾巴也已经初见端倪,嗅觉敏锐的部分中国商人已经开始转变自己作战主场了,如果还在这里有动作的想必是没办法达成自己期待的目标了吧!
既然上一轮结束了,那么下一轮即将影响中国经济震荡的到底是什么?国家提出的五年规划,目前看来到2023年又是一轮新的改革,在2015-2023年中,哪一些是真实的正在发生的变化,哪一些是被遮掩起来只是为了掩人耳目的躁动呢?我们所说的“泡沫”和“黄金期”到底存在么?站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所选择的行业或者改革大势究竟能够运行多远?站在个人的角度,到底是选择一个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还是边走边看打造自己竞争力等待机会的出现,到底这中间的比例该如何调和呢?
如果现在看不到远方,我们怎么向前呢?
目前这个世界还是更倾向于工具主义,就是拿来就可以用,但是如何与自己具体的结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很好。但是,目前的各种培训、个人成长、课程都打着帮助提升个人的旗号做的都不错,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但这样的概念大约早在十几年前就在小圈子范围内广泛流传,刚知道这些内容的时候我生怕别人比我学得快,这样我就成了社会底层被踩在下面的人了,只是太可惜了,当年那么多一起学习一起培训的人能有几个真正领悟这其中的奥妙呢?
我发现就算是有大牛把这些内容写出来,相信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依然是看不见的状态,就算是已经在身边发生的变化,大部分人依旧是选择去听一听看一看,真正做到的人何止百里挑一?绝大多数人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充斥着浮躁悸动的大环境,但如何改变自己却束手无策。想起来李笑来写的一句话“想到了,学到了,就当真了;当真了,就真的做了,且真的做到了,这才是践行。”多简单的话啊,简单到很多人根本看不上这样朴素的内容。
我曾和一些在外人看来无论是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个人经历都是金光闪闪的人一起参加领导力培训,一小时前听某项内容的时候眼泛泪花,分享的时候指天跺地激情万丈,我还在一边膜拜心里想要是我有这样多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就好了,几小时后进入市场巡查,我吃惊地发现牛人恰恰就犯了刚刚她自己说过那个感悟最深的错误,且在之后两天的培训中反复出现了好几次。在坐动车回家的路上这个片段就一直在我脑海里。
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都无法知道,我们只能在被我们解读和被理解的世界里生活,超过自己认知范围的内容是无法被接受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有接口的最重要的原因,避免自己无法和这个随时变化的世界对接。
今天重新认识了“世界观”,让我理解了知识发展未必是有方向性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比起进化更准确的说是——演化。世界观只是一个视角,每一次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迭代,都是换一个角度而非升级到高级内容,不存在这样的优越感。
科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所以没有完美的体系,对客观世界这个物质体的认识只是科学知识的范式转变,比起方式更重要的是这背后完全不同的世界观思维,这才是我们该重视的。
有一个比喻我非常喜欢,新范式就是从0到1,而由此之后发展起来常规科学就是从1到100。大约是因为自己用了四年的时间做了从0到1这个过程,知道这中间从无到有空手套白狼的“快感”和辛酸。
科学知识是大范畴大范围地转移,但范畴之内会有更高级的解读观和角度。这一点我是非常喜欢的,之前常常听人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然后就看到有些人听信这些评论之后就真的什么都不做,最后说话的人登上了更高的等级,而听的人就还是站在原地。能够说出不好是因为对方在这个范畴内有了更高的见解(不排除有些人就是什么也不懂只是乱说),而听的人可能根本和对方的知识体系就不在一个水平面上,也许“甲之砒霜,乙之蜜糖”也不一定。别人再好的建议都是别人的,只有自己去甄选适合自己的。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自己选书和选择课程上,只问是否有人同行,不问这样的内容怎么样。我要把选择权放在自己手里,自己去解读那更高级的角度用以锻炼自己的大脑。
选择#甄选好的知识的方法#
选知识的方法,如果前面的基础概念都掌握的话,那这里就是应用了,没有什么新鲜的输入,我个人的感觉是能讲的前面其实已经说完了。
1科学方法论
2热知识,元知识
3算法心智甄选
4心智程序甄选
5人格解读能力
值得聊一聊是两个概念:元知识,算法心智
元知识,恰好和最近一周刷新的“元认知力”可以挂钩。这里的元知识是相对于热知识讲的,元知识与现实关系并不紧密,但是经过推导和推论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可以应用的范围非常广,因此可以批量解决问题。就像李笑来说的那样,他的《新生》其实只有一句话“七年就是一辈子”,写给女生的性高潮指南这本书其实只有一个字——挤,一句话,挤挤都会有的……此类很多,这里能想起来的就是笑来老师的这两个经典。
算法心智其实前面说了很多,这里主要是对于: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认知的深化。如果要把这两个概念应用到更广泛的范围,晶体智力就是陈述性知识,即“xx是xx”这种类型的,其结论会更为重要,作为储备知识能让我们思考更快学习更快;流体智力就是过程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即“能够锻炼个人认知思维方式的”,其结论可能并不重要,但是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能够感知作者的思维甚至是反观自己的思考方式,就尤为重要了。
这个能力就是最近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内反复强调的东西,如果我们在读书或者写作的时候能够感知作者的思考过程,就相当于开启了元认知能力。
而我在开始学习认知课程的时候,用的方法也是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有思考都记录下来,然后来看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到结论,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帮助我更好理解课程能容,更重要的是让我能把学到的东西内化,还有额外的收获就是触摸讲师的思维,触摸我自己的潜意识,把自己能想到的能联系在一起的内容全部打包成为一个组块,下次就可以整体调用了。所以每一次在写所学到的内容的时候,我常常能做到忘乎所以,自从离开大学以后很难再找到这样安静思考的自己,感谢自己能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在处理流体智力的时候,也能重新整理晶体智力的感觉也是棒棒哒!
最后是一个甄选知识的总原则:
1适合自己的知识背景
2不能带全知遮蔽
3自带接口
4不要在意细节,关注背后的思维框架
这里的原则非常重要,也是一次把前面所学的概念串接起来的机会。最重要的大约就是一定要让自己保持开放模式,或者如何打造接口、或者如何避免失去更多的接口,这里的强调让我很庆幸,在前面的学习中我我非常注意刷新这些概念,在这一节可以直接向调用就只是一样输出而非再次加工。
重新检查了自己的知识存量,这点耗费了我相当长的时间,我也庆幸从第一节学习开始我就在盘点和自我检查,搭建这样的框架简单,但要长时间坚持却是一件非常考验功力的事情,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还会犯错,但我非常希望自己依旧有勇气在这条路上不断检察并精进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