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难的,莫过于追求幸福和寻找自由。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是每个人的标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另外一方面原因来自人的贪欲,大多数人都会在得到一定以后,不知疲倦索取更多。所以,不管是追求幸福,还是寻找自由的方法有很多,但并不适合所有人。
在翻开《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这本书以后,我改变了前面的这个结论,也许,获取自由有一个通用的方法——放过自己。

在书中,作者梅丽莎·达尔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尴尬学”,来解读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关于自己的研究,她幽默地写到,截至目前已经非正式地研究了“尴尬学”将近30年,直到近两年才开始正式研究它,为了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她还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们,希望可以弄清楚,“尴尬”到底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作者梅丽莎·达尔曾是《纽约》杂志的高级编辑,所以,这本书的讲述方式并非是学术性的,而更倾向一种访谈录。在阅读的过程中,跟随作者的脚步,听着那些来自不同人的故事、经验,一点一点拨开了“尴尬”真面目。从作者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过的这些“尴尬事”,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甚至唤起自己的“尴尬”记忆。
托这本书的福,我也想起了那些尴尬的时刻,比如某次走在街上 ,大姨妈来了,自己不知道,一个陌生女孩提醒了自己,我只能尴尬的说“谢谢”;某次远远看见班主任,想躲开他,就走了另外一条路,最后还是遇到了,心里特别尴尬,想着还不如不换这条路;与某个很要好的朋友相约,他说自己有事不能赴约,结果在外闲逛时,看见了对方……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因为自己干了蠢事,或者说了傻话,而感到尴尬,无法释怀;也有时,会因为别人做的事,说的话感到尴尬,不知所措。可与一般人对“尴尬”的讳莫如深不同,在《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中,它帮我们重新认识了“尴尬”,或者说是为它正名。作者认为尴尬不是一种性格,也不是一件记忆中的糗事,而是一种情感,是一种自我意识觉醒。

正如,书中提到的拜阿米人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声音,第一次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会感到恐惧一样,我们产生“尴尬”这种情感时的脸红和不知所措,实际是自我发现、自我意识的正常反应,进一步让你明白——“啊,原来我是这样的”。
在《傲慢与偏见》中,柯林斯高傲愚蠢却不自知,而《理智与情感》中爱德华·费勒斯,明白自己的笨拙,却在努力弥补,相比之下,似乎后者显得更加可爱一些。因此,与那些愚蠢却不自知的人相比,坦然面对尴尬,感受这种情感的人,才有机会从第三视角重新认识自己。
如果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待自己,会让你在那一刻觉得自己愚蠢而不通世故,但是如果你想让自己真正成为你心中理想化的样子,就必须那么做”。也就是说,尴尬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环。因为当我们有“尴尬”感时,会发现自己哪里不好,这样才能知道如何改进,如何推进自己不断进步。
这进一步帮我们揭示了尴尬最核心的两个好处:共情和谦逊。你仔细思考或观察,就会发现,容易尴尬的人更关注别人的目光,而非自己,这让他们更谦虚,共情能力也更强。但尴尬这件事,也是要讲究尺度的,如果无法把握好这个度,就会陷入“尴尬漩涡”中。最常见的表现:
(一)在内心里不断重播那些尴尬;
(二)在意别人的眼光,以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没有主见;
(三)胆小,不自信,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

其实,要想利用好“尴尬”,不是只关注自己,也并非是眼睛只看到他人,而是学会分离视角,正视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看到进步空间,然后努力向前。
此外,如果你总是容易被“尴尬事”折磨,在书中,作者还提供了两个方法:(一)对自己更好一些;(二)学会忘记自己。当你以为别人在意你的时候,你的情绪、状态都会动摇,可实际上,那一刻并没有人注意到你。所以,正如演员在舞台上出错了,不要在意,继续表演一样,在生活中遇到尴尬事时,不妨试着放开自己,接纳“尴尬”,重获内心的安宁。
在《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中,作者引用了哲学家阿兰·德波顿的这段话:“如果我们不常常为自己感到深深的尴尬,自我认识的旅程便尚未开始。”
每个人最难跨越的,就是自己为自己设置的鸿沟。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中的那条河一样,只有设身处地,自己真的去想、去做了,才能知道那条河有多深,适不适合自己,而这对我们来说就够了,即使做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想要成就人生,必先成就自己。因此,请大声嘲笑做过的蠢事,说过的傻话的那个自己,做个自由的人。
~hi~
我是书不白读,感谢你的阅读。
如果有话想跟我说,可以留言哦!
如果你也喜欢读书,或者不知道读什么书,
可以关注我,一起读书O(∩_∩)O~~
感谢遇见,期待未来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