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数字银行想法读书
传统银行数字化之困(《金融科技》读后感)

传统银行数字化之困(《金融科技》读后感)

作者: Sophie陀陀 | 来源:发表于2019-03-01 10:00 被阅读34次
传统银行数字化之困(《金融科技》读后感)

涉及银行相关,这本书有一些核心观点:

      第一点:银行应该“开放”,开放金融API,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最终达到:“银行在客户的、数字社交网络中建立与客户的关系”。

      按我理解,作者的思路是“山不过来,我过去”。既然客户不来银行,线下网点门庭冷落的趋势非常明显,线上银行APP也非高频应用。那银行就开放到客户熟悉的互联网环境中去,实现“客户能够在任何地方免费获得他需要银行提供的一切”。例如客户习惯在微信、在滴滴,在抖音。那就开放API接口,让微信、滴滴、抖音来(通过银行接口)提供银行服务。这也是当下非常流行的“开放银行”概念。

      这个想法看上去很美,但更适合作者所在国情,应批判吸收。对于作者所在的欧洲,传统银行独大,中小互联网企业被挤压、没有创新活力,作者这个思路(开放银行给互联网)属于劫富济贫。而国内的商业哲学是流量为王、赢家通吃,所有的互联网头部企业基本上都介入了金融,如果银行开放API,让互联网强者更强,银行更加无路可走。银行沦为背后的通道,客户会完全失去对银行的认知。在国内银行角度,除了一些急于变现流量的银行饮鸩止渴,盲目开放。相信大部分银行不会愿意“开放”,为他人做嫁衣。

      第二点:数字银行和传统银行的差异。传统银行只是把数字化当做一个渠道。而数字银行专注全网络的数字分布,和客户的关系均为数字化关系,以数字化为客户接触的起点和终点。数字化银行不需要线下网点,线下只用1-2个品牌店,主要提供线上不能满足的服务,提供极致的体验,有品牌效应。作者呼吁传统银行进行核心重构,将核心系统替换为可信、灵活、实时数据服务平台,平台所有信息都实时开放给所有访问点。(这也是互联网企业的做法)

      我的疑问:数字化银行就是目前微众、网商银行的模式,但传统银行不像BAT能拿到社交和电商端的数据,只有客户金融数据,缺失客户互联网行为路径、互联网画像,无源之水,难以做数字化银行。目前看还是只能数字化渠道转型、而无法一跃革新。以及,银行网点到底有没有必要大规模留存?从目前的感受看,几十年内依然需要。中国的高素质人群、互联网人群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银行网点依然要服务线下有特殊需要的人群。而且对于高端客户的服务,即使从网点转移到高端客户常去的地方,网点更多作为一个根据地,建立高端客户服务队伍。

      第三点:不依托金融产品赚钱,而是金融产品的辅助服务。举例:某银行为客户订购宝马,拿到团购折扣价,提供低息车贷,实现三赢。

      这一点非常赞成,扩展来说,不靠产品本身赚钱,而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节约时间和取得整体收益。

      此外,作者也提到阻碍银行创新的原因,控制欲——不外包,什么都自己上;封闭——不共享;行业间——互不信任。说的没错,我常感觉银行的同事们都非常聪明、机智,人才素质上不会输给互联网。但整个银行运作的机制和一直以来监管的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已经让银行退化成了一个缺乏利齿和灵活性的软弱巨兽,小创新、小优化的空间还有,“迈向数字化银行的核心系统重构”这类大手术就难了,需要在非常之境(例如监管方向的大变化、行业巨大震荡、顽固独行的领袖)才有可能实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统银行数字化之困(《金融科技》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mr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