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只花了一个晚上读完这本《一个人的朝圣》,翻过最后一页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叹息还是沉重。似乎每次读完一本书,都会有五味陈杂的感觉,沉甸甸的压着自己。我们足够聪明,总能看到自己的困境;我们不够有力,只好停留在困境之中。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说服自己不要改变:我工作很稳定了,我都结婚了,我已经三十多岁了……但如果一个六十五岁的人都迈出了改变的脚步呢?
书中我们的主人公哈罗德,一个从酿酒厂退休的六十五岁老人,在酒厂的销售代表岗位上默默工作了四十年,他的一生几乎都献给了这个岗位,可是在他退休时,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与他的妻子有着长达二十年的隔阂,这一切归因于他儿子因抑郁症上吊自杀。少年时代母亲的离家出走,中年的丧子之痛,在他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他和妻子住在英国西南的德文郡小镇,像所有大半辈子互相怨恨和彼此疏远的夫妻一样,忍受着夫妻的分居及疏离,大半辈子的生活惯性已经像厚厚的铁皮盔甲一样罩住了他,他当然以为自己会就着六十几年修建的生活轨道毫无悬念甚至加速地滑过余生。
然而,一天早晨的一封信,却改变了他以后的生活。信来自他二十年的同事兼老友奎妮,这是一封临终的告别信。距奎妮替他顶罪被辞退,他们已经有二十年没有联系过了。收到这封信他既惊又喜,可当他得知奎妮得了癌症,即将离世时,却陷入长久的深思。哈罗德决定写一封回信,连写几次都写不好。最终握着一封他无法满意却也无能再写得更好的简短回信出门,打算寄出。但走到第一个邮筒,他突然为自己那几行软弱无力的字感到羞愧,于是走向第二个,第三个……天色晚了,信没有寄出,他却做了一个对他来说简直是地动山摇的决定:横跨英格兰,走路去看奎妮。
于是,整个故事开始了。
整个故事里,哈罗德从英国的最西南到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花了87天,走了627英里,相当于1010公里,而他整个过程中没有做任何准备,旧鞋子,家常的衣服,连现金都没有多少。你能想象吗?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退休老人,甚至是一个胆小懦弱毫无存在感的平庸老人,垂暮之年,依然能勇敢的踏出家门,执着的走上一条救赎之路。
当他一个人走在路上的时候,回忆几乎就像暴雨浇在头顶。他并不习惯面对自己。他极力躲避。从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从黯淡、缺失的童年,到遇到爱情,到结婚时对幸福的不敢承受,到和儿子深刻至无法挽回的误解。那些过往被压住的细节和感受,在这个老头不停地左脚右脚地行走中,都窜了出来。一路上,哈罗德面对身体的疲累挑战,更面对了内心的极大伤痛和释放。他解放了自己过去二十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任由这些回忆在他脑子里絮絮说着话,鲜活而跳跃,充满了能量。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他用的是回忆。
在一个加油站,他遇到了一个女孩儿,他给那个女孩儿讲述了他和奎妮的故事。女孩儿告诉他:她的一个亲戚就是靠信念治好了癌症。信念?!经过加油站女孩儿的“点悟”,哈罗德决定徒步去奎妮所在的城市——贝里克。然而,他所居住的城市和贝里克恰恰纵夸整个英格兰。哈罗德给他的妻子打了电话,也给奎妮所在疗养院打了电话,让护士转告她,他正在去看她的路上,希望奎妮能够等着他。就这样他几乎没带任何行李和装备就出发了。
哈罗德就这样的艰苦跋涉着。直到有一天,有人为他提供了睡袋和指南针,于是他决定不再投宿的旅社或别人家,仅仅靠睡袋在外面过夜。同时他也抛弃了其他的“行李”,别人为他提供食物他也仅带一天的量,可谓轻装上阵。中途,他又给奎妮所在的疗养院打了电话,护士说奎妮听到他要来看她的消息,病情已经好转,这更加增加了他的信心。
慢慢的,有新闻记者注意到了他的“朝圣之旅”,新闻铺天盖地。各路记者守候在他的家中或沿途的路上等待着报道。同时也有其他的“朝圣者”加入了他的队伍,一些商业性的机构也利用他的朝圣来谋取商业利益。他在路边捡到一只小狗,怎么赶也感不走,于是他就带着他上路了。某一日,其他朝圣者被他们其中的一个人煽动并被带领着快速完成了这次“朝圣”,并获得了各界的关注和荣耀。哈罗德这个老头被人遗忘了,他又开始一个人的朝圣。起初那只小狗还跟着他,后来它貌似找到了更好的主人,就头也不回的走了。
哈罗德又想起了他的儿子,他的妻子和此行的目的。渐渐的,他迷失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了,也不知道他是否还可以坚持下去。失落的情绪开始蔓延,他开始不顾一切的走,没有了方向,也没有了目的,直到偏离了目的地很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他给他妻子的电话中一直在说,我不行了,我坚持不下去了,我要回家……他妻子当晚为他订了一个酒店并付了款,让他先休息一晚,并鼓励他继续前进。这时,距离终点只有十多英里了。
终于,他到达了贝里克,见到了奎妮。此时的奎妮已经被癌症折磨的不成样子,瘦小的身躯跟小孩儿差不多,脸上的肿瘤已经导致她无法说话。此刻,他也明白了为什么电话中她始终没有跟他说话的原因。奎妮见到了她,从迷失的记忆中慢慢搜寻到他,然后她静静的走了。
这一路,哈罗德不断的在回忆、思考少年时的经历,对儿子的悔恨,还有与妻子这二十年的隔阂。同时,他的妻子也在他离开的这些日子里翻看旧时的照片,回忆他们相遇时的美好,慢慢的,对他的那份怨恨也慢慢化解。当他们再次相遇时,两只手再次牵起时,他们又回到了初恋时的美好时刻,他们狂笑不止,然而笑料仅仅是一件没什么可笑的事。
在这一个人的旅程中,哈罗德遇见了很多人,看到了世态百相。这让孤独有了对照。或许也正是因为一个人,才使得他能看到别人。之前漫长的生活里,他连自己都看不到,如何去看别人呢?
读完哈罗德的故事,整本书情节并不复杂,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是什么东西让人们坚持,我想是信念。书里也提到了信念——临终医院的修女对哈罗德说:“您打来电话说要徒步走来时,我还担心您领会错事情的关键了。但原来是我错了。这是很罕见的治疗方法,我不知道您是怎么想到的。但或许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点理性, 多一点信念。” 提到了简单的快乐——行走中的哈罗德觉得这实在太有趣了,他没法不感到快乐,为自己和脚下的那片泥土。为了这种简单,他可以笑完又笑。提到了吃饭、走路这样最简单的事情,对很多人来说,竟然如此艰难。
这是一个凭着信念去救赎的故事,一个路在脚下的故事,一个面对伤痛、发现自己的故事。路途的最后,我们从妻子的眼里看到了这87天的朝圣之旅对哈罗德的改变:“他当然没有长高长胖,但看着这个满面风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样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她突然觉得自己像张白纸一样平平无奇,不堪一击。是他那种生命力使她颤抖,好像他终于成了早该成为的男人。”
他以为他救赎的是曾经的朋友,没想到结果竟然是救赎了自己。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这种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
“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会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这两句话同样出自周国平散文。不同国家的作者,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文化的背景,却不约而同地给读者传达了同样的理念。这就是文学跨越时空、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的普世价值。我们都是靠自己孤独的朝圣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而我们其实不孤独。
哈罗德是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的普通人,他这种敢于挑战、改变平静无味生活的勇气,让人佩服、赞叹不已。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有机会可以获得新生,重拾生命里错过又重要的东西。好在现在对于我而言,还不晚,在来得及的时候,做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学会珍惜,学会表达情感,感受曾经不曾注意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