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群友都在写家乡菜,也把我的思绪带回了我的家乡。
这是我们小时候看到的年糕我的家乡是安徽省舒城县,家乡好吃的菜点有很多,蒿子粑粑,大米饺子,板栗烧鸡,油香,咸鱼,虾糊,臭干子,黄豆酱,但最让我怀念的还是小时候吃过的——蒸年糕!
九十年代,农村的生活水平还是停留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状态。在经历了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丰收之后,冬天好像就是用来享受成果和储备能量的。而我们小孩也最喜欢过冬了,盼望着,盼望着,雪花就飘落下来了,就意味着年就更近了,就可以吃到好吃的,平常吃不到的糕点了。
年关将至,家里的爷爷会坐在石凳上,捋着胡子,掐指一算,琢磨着选个好日子来蒸年糕!
这可是一件技术活。
首先说说准备工作吧,得有一个好的灶台,一口大锅,早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爸爸就把柴火准备好,最好是晒干的大柴,在备点芝麻秸秆,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生活水平节节高。还要有一口大水缸,纱布,蒸笼,大筛子,青草灰(稻子秸秆烧制成的灰),围子,还有好几个打下手的劳力。
一道家乡菜——蒸年糕再说说具体步骤,首先要选择六成的糯米加上四成的籼米(这个比例可以根据家人的口味增减,只是口感软硬的区别,份量也是根据人口的多少来决定,一般做一次都是几十到百斤吧)用清水泡上两天两夜,然后用石磨磨出白色的米浆,“粑粑好吃磨难推”,看着白色乳汁一样的米浆像溪流流入木桶里,心里也是甘甜的。当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妈妈就在厅堂选择一块空地,铺上厚厚的青草灰,大概有我小腿肚那么高,要用围稻子的围子围一圈,在铺上干净的大床单,用来隔离米浆。把磨好的米浆到入床单上,让青草灰吸收水份,大概过一夜吧,能看出米浆成型,上面有点点小裂纹,就可以准备起火烧水了,上蒸笼,一边等上气,一边奶奶妈妈们就在旁边大桌子上把沥好水的米粉捏出小孩胳膊粗的年糕形状。等水开了,就把成品一排排放入蒸笼,不能太挤,不然会粘在一起。然后就是火候了,一定要大火,听着噼里啪啦的火苗声,爸爸拿着火钳,心里那个暖啊!来年的日子定会红红火火!时间差不多的时候,爷爷就吆喝一声“起锅喽!”爸爸会停下添火的节奏,帮爷爷搬沉甸甸的蒸笼。当打开蒸笼,看着热气腾腾的年糕,口水就在嘴巴和喉咙之间徘徊,趁热才好吃呢!我妈就会选择一些形状不好看的拿两跟筷子插进一端,我们小孩一人一份,会给八十岁老太单独拿个碗放点红糖,蘸着吃。他们其它的人继续蒸下一锅!
蒸好的年糕,冷凉了后就会切成片放入大水缸里浸泡着(时间久了就变硬了,切不动了),储存到来年的春天,以至于夏天。会在春节时,切片油炸,或者下面条时添几片当做花样。农忙时,更是劳力们填饱肚子,打牙祭的好材料!
现在,是没几个人家会手工做这些活了,都是机械轧出来的,没有劲道,没有过去那个味了。
真是离家越久,越想念家里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