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曾经的同事发来信息,问我方不方便接电话。这个同事姓吴,约莫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许久未曾联系,我猜想应该是问我高考志愿填报或者育儿方面的问题。
电话接通之后,曾经熟悉的声音背后的确多了一些年迈的感觉,不过交流起来可是真亲切呀。吴老师单刀直入,说起了她外孙的教育问题,说想要向我取取经。我其实哪有经验可取,说到底,我最大的经验就是让骁哥7岁才进小学读一年级,所以才有了如今的这些成绩,因此我也打算在弟弟身上继续实行7岁入学的做法。吴老师说自己的外孙对学习不太上心,这两年也没有拿过百分,而且面对接下来三年级要学英语的情况,她和女儿都比较着急,怕跟班不上,关键是人家孩子丝毫不着急呀。作为外婆的她,也只在周末和寒暑假帮他们带带孩子,平时女儿和女婿工作繁忙,管起孩子来也不算有方法,所以目前孩子就成了“学渣”。
以我对她女儿、女婿的了解,这两个外向型的父母肯定教出来的孩子也很外向,所以吴老师口中的“好动”也是正常的,不过他在刚满6岁时入学,可能心智确实不如骁哥,尽管他俩同一年级,但各个方面断不能同日而语。骁哥的专注背后,对应着的便是内敛。
这倒是恰好说明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每个孩子自有其成长的周期吧,也许等到某天开窍了,成绩自然就好起来了。而且我始终觉得,如果不是分数极其拔尖,其实考520和550区别并不大,而要实现这30分的跨越也许一个孩子要付出超级多的努力,可是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这30分并不会给他带来多大的优势。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需要拼父母的社会。我们总归是要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至少不应该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阻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