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第一家私人经营的面馆,价格是相当便宜的。那时候我们都很小,价格再便宜,也没有机会去吃上一碗打卤面。但是去那里吃碗面的念头,一直埋在心里。
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开面馆的老板是我同学的父母亲。他家是回族,我们这里距离宁夏很近,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尤其是我家这个住宅区,西南角住的都是回族,后来还在住宅区的旁边建了一个清真寺。
我俩的关系,并不是因为住在一个地方。是因为我们是同学,也跟我的性格有关,喜欢打抱不平。那时候在学校欺负他的学生很多,而我最看不上那些欺软怕硬的家伙,往往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会挺身而出,要么把那些家伙镇住,要么痛痛快快地干一架。几次解围之后,我就被他带到了他家。这可是莫大的荣耀,一个汉族同胞被请进了回族的家里,应该是那时候我们交往的最高的境界。
就是在他家,我亲耳听见他们一家商量开面馆的事。当然了,对于那时候还上小学的我,他家人是不怕暴露“商业秘密”的。
直到上了初中,我才被同学请了一顿回族的哨子面。至于同学请客钱的来路,我想大概是这几个小子寻找到捡废铁这个好“买卖”了。或许我曾经说过特想去面馆吃碗面的缘故,“兄弟们”才会满足了我这个小小的愿望。
都在传说他家的面里有一种特殊的调料,能让你吃过以后欲罢不能。的确是这样,有没有特殊调料我不知道,的确是吃过一回就再也忘不掉了。所以我也参与了捡拾废铁的队伍,这样隔三差五就可以去他家小面馆解解馋了。
当小镇上的小面馆小餐馆有了八九家的时候,一碗面的价格也从三毛钱涨到五毛钱,又从五毛钱涨到一元钱,最后定格在了三块钱的时候,我参加了工作,有了工资就把面馆当成了自己的家。当然只限于我同学他家的面馆,别人家的除非是朋友兄弟请客,否则我是不会去的,就因为我已经跟同学家所有的成员,包括他的父母还有他的哥嫂,都已经成了特别熟悉特别友好的关系了。
参加工作后,这个时候面馆的老板已经由同学的哥哥在经营了。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尽管他家面馆的碗很大,但是一碗面还是吃不饱。别人可能需要两碗,而我却只需要一碗的钱。每当我这碗面快要吃完的时候,大哥就会端着一个硕大的碗,从里面挑出足足有大半碗的面,给我添加进去,然后饶有架势地说,哨子不要钱,说完还会挤挤眼睛,意思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保证我能吃得饱饱的。
大哥是长期待在面馆里,家里照顾老人孩子就都交给了大嫂,因为是面馆,早点就成了重中之重,大嫂也会早起把老人孩子安顿好,早早来面馆帮忙的,等到快到中午的时候,才会回家去料理家里的事。
大哥也是耿直的男人,放弃了学业,帮助父母经营面馆,照顾下面的几个弟弟,把一家人的生活过的风生水起。
尽管大哥没有完成学业,但是他还是特别喜欢看书。可想而知,小面馆对于我来说有多大的诱惑力了,它有一种魔力,时刻吸引着我。爱吃面馆的打卤面,又爱看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赖毛病”,一天不去小面馆报到,心里就像少了什么一样;一天不跟大哥唠几句嗑,到了晚上都睡不踏实。
那段日子,尽管我经历了人生的许多挫折和遇见了对我来说人生巨大的困难,可就是因为有大哥这样的真心劝慰和帮助,让我很好地度过了难关,并且增长了许多知识。尤其是在民族团结上,大哥的确可以说是我的老师,这也让我在日后的工作中,特别是处理民族问题时,如鱼得水。
单位里有不少满族、回族、藏族同事,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老大难,特别不好相处和管理,最后交给我,却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大家都夸我的工作能力强,其实我心里明白,这些小小的成绩,都是来自大哥的教导。
大哥这个人,先不用说他的经济头脑了,为人正派就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虽然经营着小面馆,却从来不把钱当回事,善良才是他的本色。
从他对待父母兄弟姐妹上看,身为老大的他,照顾父母,善待兄弟;从他对待我们这些“小混混”上看,关心爱护,总是往正道上引导;从他对待哪怕不是来吃饭的,只要进了小面馆就算坐下歇歇脚的人,都是那么热情;还有对待那些以乞讨为生,被大多数的人看不起的“要饭花子”,尽量关心帮助,所有的谢谢,都被我看在眼里,对他的行为,的确是那么让我们钦佩。
到现在我都能清楚地记得,我在面馆时见到的那些值得回忆和感慨的几件事。想要了解大哥这个人,可以在我接下来的故事里,慢慢看,肯定会让你不虚此行。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