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观看了于老师的录播课《翠鸟》,这应该是我第二次观看,真是一遍有一遍的体会,尤其是当间隔一段时间之后,感触更深。
1.于老师的这节课目标明确,一节课下来就一个任务:读课文。自由朗读,指名读,跟着小老师读,范读,练读……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也想让学生多读,但是却不容易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听完于老师的课,我找到了原因,我缺乏的是引导读书的招数。
以自由朗读为例,于老师说:“好好读,给于老师,给同学们,给大家一个惊喜。”这样孩子们读起来就有兴致了,也更认真了。
对于重点句子反复读,指名读,常用的一句话是:“谁读得比他(还喜欢,还要轻,年纪还大……)”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跟着小老师读,“读得非常清楚,像她一样读读这句话。”既是对刚刚同学的鼓励,又让大家练习了朗读。
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反复地读,学生读得兴致勃勃,听的人也不觉得枯燥。这体现了于老师的教学艺术,营造读书氛围,鼓励为主,及时评价,适时幽默的教学语言。
2.每节课都会出现预料之外的事,这最能考验老师的教育智慧。在这堂课中,于老师请了一位平时读书很好的学生上台朗读,结果没有读好,于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是不是有点儿紧张,不紧张,我相信一定读得非常漂亮。好,掌声鼓励!”后面读老渔翁的话,又请这个男孩来读,男孩就读得非常好。
于老师在范读老渔翁的话时把“很深”读成了“很黑”,学生指出来,于老师调侃自己说:“这个老渔翁没有文化,读错了。”
很多时候,尤其是用不熟悉的班级上课,对学生不了解,常常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但是只要学生练了,读了,做了,就会有所收获,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一节课练成的。
3.及时评价,多鼓励。为什么学生的读书热情不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于老师几乎对每一个起来读书的学生都做了评价,“我听出来了,你特别喜欢翠鸟。”“讲义不清楚,不怪她,继续读。”“真棒,这么长的一段话,一字不差地读完了。”……
我们大人做完一件事都想得到反馈,更何况孩子呢!
评价的时候,有时需要善意的谎言,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是不断成长的孩子,一句鼓励,一句认可,一句开脱,孩子就会继续保持热情做下去,总有一天会进步。
听于老师的课,不仅能够学习课堂教学艺术,还能学习与孩子交流的智慧。不禁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一名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不是知识,而是学生。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读心理学书籍,读专业书,了解学生的心理,思维过程,提升教育技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