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丹老师
于老师在执教《翠鸟》时,指导朗读的“三步曲”给我很大的启发。先是要求读正确,再要求读出特点,最后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小朋友们在课堂上之所以能够“越读越好”,也源自于老师训练有方,在学生一起读课题的时候,于老师指导说:声音不要大,大了反而让人觉得它不美了,也让人觉得小朋友好像不喜欢它。于老师这样的引导很艺术、很委婉,学生们的语调、语气轻柔了,让人感到亲切。
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于老师评价说:读得一字不差,是很了不起的。我再提一个要求,能不能让人一听你的朗读,就好像见到翠鸟一样?大家都练一练,把表现翠鸟特点的词语做个记号。
这样的指导,于老师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范例,当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时,先给予鼓励,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更高的要求是讲究方法的,把表现翠鸟特点的词语做上记号,朗读的时候就会重点关注,这样才能读出特点。于老师的朗读指导,不止于此。
朗读是有生命情感的,在体会作品情感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触,自己的情感会有更高境界的体验。于是当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将翠鸟的特点读出来时,于老师又将要求拔高,“看谁既能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又让人听了感觉到你很喜欢它?”
学生的兴致更高了,于老师指名读后,又做了范读,此刻的范读时机正好。
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苦恼于如何指导朗读,于老师的指导朗读“三步曲”给予我很大的启发。在讲解《爬山虎的脚》时,之所以课堂呈现的效果还不错,也源于我备课时,将课文读到了心坎里,在跟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才会收放自如,指导更不在话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