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艺术的误解

作者: 蓝羽鱼 | 来源:发表于2018-06-02 00:15 被阅读38次
    图片来自网络

    在我很小的时候,提起文化自是江南,舞蹈必是芭蕾,音乐定是古典,内心认为民族民间的都难登大雅。那时,一次次想飞出去的自己也一次次怀疑,“原生态”的歌舞到底算不算艺术和文化,把它们搬上舞台的得失又是什么。

    周杰伦2008世界巡演唱会,每一站都会演绎当地民歌。在湖南,他还特地选了当地民谣《月亮粑粑》。这则轰动一时的新闻早在我的世界留下了一个莫大的问号:周围同学认为很“土”的调调魅力何在,还只是音乐人一时兴起,经不得细细思量。

    而直到这几年,我才以切身经历慢慢更正着自己的答案。

    历来对艺术的产生就有各种说法,有游戏说,表现说,模仿说,另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 泰勒 认为艺术源于“巫术”,万物有灵,艺术产生于人与世界的沟通当中,而中国的文艺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现代一些研究者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等,认为艺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而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歌舞,其实还因承着这些古老的传统,如《云南映象》中的一支神鼓舞就来源于神话盘古开天地,但是它所有表达的不仅仅限于此。

    几年前,朋友带我去民族村。老实说,先前我并不想应约,只因推不掉。我长在大理,虽是汉族,但自认为对本地少数民族早有了解,并无深究之意,因为对他们的映象一直是古老神秘,淳朴热情,甚至蛮横落后,尤其在昆明砍人事件发生之后,每每提起,不会再有更多新鲜词汇了。

    那天的向导是朋友的一位傣族同学,小伙一路自豪骄傲地解说着其中各个民族的传统,他骨子里认为版纳是人间圣地,无论走多远,他的魂在那儿,哪儿都替代不了。那时我们在一群绿孔雀旁,他眼里闪着光。

    我们一并品尝各种特色美食。我喜欢奶茶乳饼,却遗憾没喝藏族的青稞酒。味觉体会,对于不好吃的我而言,太有限。但视觉听觉,带来的震撼足够让我深觉不虚此行。

    每到一个少民族“家”,都会有那位向导的朋友招呼我们。令我惊叹的是他们的房屋,陈设,饰品和歌舞。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乐器和图腾,有表达和抒发的独特方式。生活的苦难从来不会把他们对于美的热情熄灭。

    蒙古族的大帐里,最醒目的是英雄成吉思汗的画像,他们世代引以为荣。蒙古小伙为我们讲述着他们与内蒙蒙古族的渊源,虽然我早就知悉,但可以捕捉得到他内心隐约的矛盾,他说,其实他们有很多不一样,然后欲言又止。

    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一直是以旁观者的冷漠去看待这一切。

    我走在其间,像是走在时光隧道,穿越回了上古神话时代,一页页历史变得鲜活而沉重。很多民族建筑物和装饰品上的彩绘多以红黑为主,是淋漓尽致的浓墨重彩,那是少数民族同胞对生命宇宙之博大神圣敬畏求索的轨迹与无尽赞美。那时我顿觉自己沉睡的那部分被唤醒了,像与我们先祖相遇,他们形象在脑海清晰了又模糊。他们的影子似在眼前,又忽而飘荡在天地间某个隐秘角落,那么近,又那么远。

    在那一刻,我不得不承认,曾经书里看到的“神话原型”在某种程度得到了印证。以前的自己是多么狭隘和自以为是呀,对美竟有如此误解。曾经我们学习西方,认为自己的文化“俗”,“土”,可是我们不正是这样走来的吗,在这点滴之间有着最简单也最深厚的寄寓。

    他们歌唱跳跃是生命的需要,着装头饰也有特别的寓意。唧唧复唧唧,飞针走线,生命的祝福和民族的历史化成衣物穿在身,与自己时刻相随。有些少数民族姑娘的一套衣服要制作很久,她们把对青春进和幸福的渴望投入其中,这怎么不是美呢。好比一幅动人的画,一笔一划皆是情感和思想的凝结。大商场里的时装让人眼花缭乱,定义着这个时代所谓的审美风范与时兴,把遗落的形式挤进边角,而真正的美从来不在于它能取悦多少双流于表面的眼睛。

    很多少数民族男子还续着长发,你可以说它落后蛮横,也许还沾着迷信的色彩,可是那他们的传统。后来我想走遍少数民族各地,去挖掘那些自己所不知的美。

    今天看《舞蹈世界》西藏原创题材作品展,当鼓点响起,面具出场,我语无伦次,热泪盈眶。那是我们曾经丢失又被召回的记忆和映象,不用怀疑。

    从前看这个节目,只接受自己能接受的,而没尝试着过理解和走进一种陌生。幸而我还拥有被感召的此时此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对艺术的误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ak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