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心意
陈先发《丹青见》赏析

陈先发《丹青见》赏析

作者: 诗之源 | 来源:发表于2020-07-18 16:09 被阅读0次


陈先发《丹青见》赏析


丹青见

陈先发

桤木,白松,榆树和水杉,高于接骨木,紫荆

铁皮桂和香樟。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针叶林高于

阔叶林,野杜仲高于乱蓬蓬的剑麻。如果

湖水暗涨,柞木将高于紫檀。鸟鸣,一声接一声地

溶化着。蛇的舌头如受电击,她从锁眼中窥见的桦树

高于从旋转着的玻璃中,窥见的桦树。

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

被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桦树。

赏析1

铁骨

这首八行诗歌,有13种乔木或植物入景,另外还有两种体系的乔木,差不多成了自然常识课本。作者敢这样抖包袱,自然就扛得动这样的包袱,只是苦了我这个认真的读者。我以为以陈先发的名气,如此大肆张扬,必然会和曹雪芹一样谨慎,除了每一个词语的内在联系外,外景也要符合逻辑。于是,我只好去百度里老老实实的去查每一个陈师父在这首诗歌中普及给我们的自然知识。查询后,发现各类乔木之间并无多大关系。最后到发现了香樟的高度(最高可达50米)其实超过了水杉(最高20多米),榆树(最高25米),桤木(最高40米)。这是诗歌的开始,在没有“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或“湖水暗涨”的作用下出现的结果,那就只有另外一种解释:香樟必须低于榆树和水杉等生存的海拔才能够生存!但这点得不到考证,我说这么多废话,只是想说明一点:如果陈师傅想把自己自然知识表现得和曹雪芹的医药知识一样滴水不漏,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前三行半,作品一直在“高低”因“形”因“势”中转换。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提前说一下题目,题目叫“丹青见”,顾名思义,应该是在丹青中有所发现,如果题目叫见丹青,那味道就全部变了。前三行半已隐然有“画”的感觉了。我们古代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认为,这样的追求已经过时了,或者说我们对“画”的理解有了偏差。一把飞刀,在天桥上耍得天花乱坠,在很多人眼里很有“画”感,但小李飞刀深藏不露,一露就必然封喉(当然,前提是救人),这是另一种“画感”,我们现在很多人写诗歌追求的大多是天桥上的“画”感,其动机和清末贵族公子写诗一样,玩的成份太多。但愿这首诗歌不是在往“天桥”上靠。

前三行半,还得拉一句出来说——“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不是一首诗歌里出现了母亲,祖国,太阳,麦子就说明这首诗歌深沉。同样的道理,不是把一些植物好听的书名放在一个就会出现一幅画卷。当然,我不是完全针对这首诗歌,我是针对一种现象。但“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还是给人吃了苍蝇的感觉,“湖水”“秋天”“挽着”,多么具备美感啊,但把它们放在一起却给人做着的感觉,似乎我们读的不是汉语,而是西诗翻译体。它缺乏“湖水暗涨”下的自然和质朴,质朴是一种品质,是境界,是气质,当然,更是“画”感。

“鸟鸣,一声接一声地溶化着”,这是自然景观下的顺延场景,读这句,一定要读完全诗后反过来欣赏,如果作者真是想把自然景观这样延续下去,估计就真的是在天桥上耍飞刀了,这和作者的名气也不符合。我更愿意用另外一个思路来理解这句,而且,我认为这句里的“溶化”比较准确形象,它和倒数第三行是相呼应的。看完全诗再回过头来看前面铺垫中不断变化的位置,你会得出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作品真实的用意是呈现给我们一个时代的背景,所谓的植物,不过是借物喻事罢了。这是一个“等级,身份,权利……”可以瞬间易帜的时代,这样的环境下,戒备,防范,仇视,屠戮等等行径必然会随之而来。这样环境下的气氛是多么紧张,这时候的鸟儿是多么的“不懂事”,这时候的鸟鸣除了“识趣”的消失(溶化)还有别的选择吗?在这样环境下,不管是攻击别人或是出于防范,大家必然像蛇一样昂着头吐着信子。鸟儿的鸣叫就如孩子的声音一般,它除了打乱紧张的气氛外,还给那些丑陋的心灵重重的一击!在这里,“蛇的舌头如受电击”和前面那句“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一样,符合情节的发展,但在语感上却显得突兀,缺乏全诗整体柔和的态势。

全诗就这样一直在“自然界”里游走,SPAN>她从锁眼中窥见的桦树高于从旋转着的玻璃中窥见的桦树”,这句话打乱了正常的“剧情”,人物瞬间的穿插上,在西诗里似曾见过,无论是不是模仿,这里的转折都值得表扬。首先,这里的选择的“她”而为什么不选择“他”,这是因为“他”更具刚性,而“她”更具柔弱,作品就是要用“她”的柔弱来造势。想想看,美丽的“大自然”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光明正大的欣赏,为什么“她”就不可以?为什么“她”只能够通过锁眼看?是谁锁住了“她”的门?难道是门外剑拔弩张硝烟四起的“高低”变换限制了“她”年轻的自由?作品一直在暗示“等级,权利,身份”等等不断的变换,从物理学上说,如果以这些变换不停的“树”做参照物,那么,旋转的就该是玻璃屋和呆在玻璃屋里没有自由的“她”了。谁不想自然轻松平淡的过日子?谁又愿意处于这旋转的世界中?这个结论符合下一句的调子。这里选择的桦树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因为,桦树外表坚硬,却抗腐能力差,容易受潮变形,这和人的一些劣根很相似。

“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被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桦树。”,作为桦树来说,人都死了,自己也就失去了被欣赏的价值,一生中拥有的只有孤独了。但它居然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这就透露出一个问题:人才是制造这个世界灾难和紧张气氛的罪魁祸首!任何一个事物面对人都随时潜在面临一场灾难,所以,桦树宁可选择孤独过一生也不愿意留在人的眼中,宁可选择在土壤里腐烂,也不选择做小提琴。因为,有琴声就会有情欲,有情欲就会有纷争,有纷争就会有杀戮……只有斩断情欲才能够做到无为,有了无为,世界才会平等,才会没有高低,那时,鸟儿可以想唱就唱,“她”再不会有锁着的门,可以自由看这世界,蛇也不会随时吐着信子准备攻击别人。全诗结束,世界就是一幅丹青,我们可以在里面发现所有的人生规律。

连这首诗歌,一共读过陈先发三首诗歌,没记住一个字,直到昨天朋友提起这首诗歌。花这么多时间是因为朋友对这首诗歌过于看重,并想考较我,只好勉力为之。这首诗歌写得太“置身事外”,客观得让人生厌,生疑。它就像一件漂亮的衣服穿在一个三好学生身上规规矩矩听课,缺乏孩子应有的“天真和生动”。这让我们感觉到刻意和炫技,炫技在写作上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或者说写作本身缺乏诚实感,这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炫技是因为有技可炫,作者显然属于有技的人,这会让无数在诗歌道路上冲刺的人们喜欢,但喜欢的人里,一定不会有成熟的诗人。得出这一结论,我差点哭了出来,难道我是一个成熟的人吗?难道我已经成了诗人吗?哦,上帝。

赏析2

李壮

这首诗玄妙的节奏感有如静坐深林之中,听得晚风由远及近吹响山间林木众生,拨扫落叶砂石,自四面八方围拢而来——在大寂寥中,万物藏着大骚动。本诗的意涵空间极为宽广。诸多树木名称及自然意象并置在一起,令人眼光流转、想象蹁跹,这可谓是对诗境的横向拓宽。而诸多意象之中又有向上向下的垂直运动,当“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蛇或人透过不同的眼睛对一切加以窥视,一切景象忽然运动起来,有些变高,另一些沉落。这是对诗境的纵向拓宽。连横合纵、经纬交织,看似简单质朴的景象和逻辑一下运动起来,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想象空间和深刻意味——这便是我所说的“大骚动”。诗歌结尾几句又将话题引向死生之道、抛出生死视野及棺木提琴的对峙作结,全诗收束有如高人倏忽隐遁,尤其神妙。

相关文章

  • 陈先发《丹青见》赏析

    陈先发《丹青见》赏析 丹青见 陈先发 桤木,白松,榆树和水杉,高于接骨木,紫荆 铁皮桂和香樟。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

  • 著名诗人陈先发主要诗作

    著名诗人陈先发主要诗作 《丹青见》 桤木,白松,榆树和水杉,高于接骨木,紫荆 铁皮桂和香樟。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针...

  • 艺术家杨振洋如何评价陈丹青的书法

    陈丹青油画作品 陈丹青油画作品 陈丹青油画作品 陈丹青油画作品 陈丹青油画作品 陈丹青油画作品 陈丹青书法作品 陈...

  • 随笔|看木心文字有感

    看木心先生是因为陈丹青,他的文字总是那么犀利一针见血。让人在痛中悟道。 木心是陈丹青的老师,两人邂逅在伦敦地铁站,...

  • 陈丹青:我不知道画什么

    ▲展览现场 陈丹青作品 我不知道画什么 ——聆听陈丹青 地点:尤勇画室 时间:2016年12月29日 人物:陈丹青...

  • 丹青见

    在深夜,独自分食一颗柚子 放的太久了,我担心它会坏掉 此时气温在零度以下 下午一点就刮起的大风告一段落 听《大悲咒...

  • 陈丹青

    陈丹青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 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

  • 圆桌派 美梦

    窦文涛 刘索拉 陈丹青,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

  • 【胡亮】窥豹录·陈先发

    陈先发,生于1967年,安徽桐城人氏。诗人,小说家。现居合肥。 陈先发著作。 ...

  • 听陈丹青演讲感受之二 画本身就是语言

    听陈丹青演讲后的感想,�个人理解感悟,思想走偏,非老师之过 主持人问了陈丹青一个问题,在《局部》中,陈丹青没用通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先发《丹青见》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hf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