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读书读书笔记
《革命道德:革命者的精神分析》读后感

《革命道德:革命者的精神分析》读后感

作者: 青筝meteorite | 来源:发表于2016-10-26 12:03 被阅读193次

    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即使历史浪潮滚滚向前,我们仍然需要回望过往才能更好前进。后人就像站在山顶的旅客,可以极目远眺,一览望尽历史的九曲回肠、山河浩荡。历史中的人物、故事等等因素,或许就是我们眼下的一草一木,一浮云一落日,一山丘一河流,在风吹拂动中令我们触景而感发。

    在他们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有感于斯文”,在后人的研究中,我们又可以探索新的世界,对他们有新的认识。而《革命道德》就是这样一本书。通过对革命者的精神分析,探索内在心理的受虐倾向对革命者行为的影响。

    必须承认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影响的。而在此研究中,只研究这些革命者与政治气候相吻合的,存在于他们个性中的某些被聚焦的和被放大的定因素----受虐倾向。然而这样被放大的因素在我看来却有着普遍意义,它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有着各种各样、或深或浅的表现,我们怎样通过前人之镜去正确认识这样的心理,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革命道德:革命者的精神分析》读后感

    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对这些革命者的研究中,不能忽视的是对他们家庭的描写与分析。可以说,原生家庭的环境,甚至是主人公周遭的生活环境,对他们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劳伦斯为例,他曾渴望受惩罚,他伤害自己,不仅仅是为了自由,更重要的为了在痛苦中获得快乐。这与他在童年时受到母亲的责打有着很深的联系。很显然,他将被母亲责打时的疼痛强化为一种肉体刺激,不仅仅造成了他的受虐情结,还在阿拉伯起义中转化为精神的“受虐”。以至于他在自我克制和自我限制中发现了舒适,发现了精神的“受虐”与肉体的“受虐”一样可以给人带来感官享受。

    而当我们将目光放在列夫托尔斯泰的身上时,也发现了在他的幼儿时期“被绑”的事件带给他的心理伤害。他的母亲反对用襁褓来包婴儿,然而在她过世后,祖母相反的举动使他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公以至于需要强烈的反抗。再加上加诸他身上的暴力的记忆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他今后不仅对他人的苦难产生恐惧,而且还产生自虐的倾向,在他的早年间,以自我伤害来博取对他人的关注。

    等等诸如此类的案例让我不得不把目光集中在“原生家庭”这四个字上。关于原生家庭的伤害,许多科学家做了许多研究,不少人因此致力于帮助受害者走出原生家庭的伤害。

    你是否想到了你自己?

    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直持续到20-22岁。而父母作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曾经有心理医生发现,在众多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人当中,大部分人都受困于婚姻的痛苦。不论是酗酒还是嗜赌,亦或是家暴等原因,追根究底都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尽管许多人小心翼翼地选择伴侣,但最终都会奇怪地“重蹈”自己父亲或母亲的覆辙。这是因为这种影响往往根深蒂固。

    而原生家庭只是一个缩影,对于孩童、青少年来说,周围的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长期忍受旁人的嘲笑的人会无比自卑,任何的伤害都会对他们产生创伤,大人尚且有自我修复的能力,然而对于孩子而言,或许只能承受。

    我不禁想到多年前引起日本社会恐慌的杀人犯——十四岁少年A。他的家庭非常地正常,然而他仍然承受着强烈的孤独和痛苦,这是源于他长期由外婆照料,而完全的保护让他缺少与人的交往的经历,而同学们的忽视让他长期处于不受关注和重视的黑暗里。(这里不作赘述)

    他的黑暗需要去理解

    少年A的心理当然不是这几句话能够概括的,但他的行为引发的悲剧足以给人们一记重锤。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对孩童的人格发展应该有足够的重视。这样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需要心灵上的情感给予。这样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大众化的教育,更要因人而异。这条路是无比漫长的过程,也是无比艰难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需要建立的前提是给予每一个人足够的尊重。

    需求的转移

    原生家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个人最先接触的世界,对人有着最先,也是最直接的影响。而之后的种种因素,起到的则是影响的作用。就好比一块石头,生而有形,之后的风吹日晒也好,烈火淬炼也好,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打磨。

    而通过书中对人物的分析,可以发现此后种种的因素都使他们把原生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发生了转移。例如劳伦斯把对肉体的伤害转化为了性虐待的快感,所以他渴望接受酷刑,渴望接受酷刑所带来的刺激。又如卢梭把此转化为对精神的纯净的绝对追求。以及马克思等等人。

    而如上文提到的少年A,他或许也把对生命的绝望,对死亡的渴求转移到了剥夺他人生命这样残酷的行为之上。

    然而他们只是被放大了的个体。其实,这样的情况十分普遍。人毕竟拥有着七情六欲的生物。当缺失的某种诉求得不到满足时,总会想办法获得。而转移不过是一种手段。

    比如工作者把对未来的放松的期待转换为快速完成眼前工作的动力。人们在情感上的处理有时也需要通过转移这个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断定人们身上就有着这样受虐甚至是自虐的倾向,从而陷入恐慌呢?

    有时,我们需要去包容

    我想大可不必,正是因为它是普遍现象,我们不必因此而惶惶不安,但是也不能无视。而是应该正确地看待。把我们心中的欲望有一个积极地转移。

    而上述的革命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这些“被放大的转移”成为了推动历史潮流的力量。

    只是,我们需要从另一个方面去了解他们,以便更完善的了解自己。他们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特殊的人物,还是一面镜子,看得见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看得见自己的缺陷和上升的空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革命道德:革命者的精神分析》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md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