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87098/ef9f3221f3b1b734.jpg)
一、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美国拉康派精神分析师布鲁斯·芬克写的一本基于拉康理论来分析“爱”这个话题的书。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通过拉康的三界理论,分别在象征界,想象界和实在界讨论了爱的运行机制。在象征界,爱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它通过第三者的结构催生了欲望的涟漪,例如三角恋中男人的强迫症和女人的癔症。这个欲望是对小他者a的欲望,可是这个a是缺失的,一直在能指链上滑动,从a到a',再到a'',a''',这样一直进行下去。在想象界,爱是激情的自恋,是对被爱者的完美投射,是自我的写照。在这里,自我异化后通过想象来维持住自身原初未被阉割的主体,可是主体只有被阉割才能被叫主体。在实在界,爱是具有强迫性和强制性的冲动,隐喻着我爱上了我在伴侣那里找到的对象a,我想要占有它,将对方代表的大他者A拉下神坛变成小他者a。
第二部分,作者探讨了我们文化中各种和爱相关的话题或概念,例如母亲对孩子的自然之爱;由于长期接近而感到熟悉或舒服而产生的喜欢,即依恋 ;友情;基督之爱;典雅爱情;以及爱与幻想和美等等。
第三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柏拉图的《会饮篇》,在其中,每个人的抒发各有其道理,拉康的观点是爱存在于对话的转换和悖论之中。
二、我的感触
1. 激情之爱也是一种死亡之爱。
象征在这里引入了死亡:它允许追求爱情,追求热恋中的感觉,这种状态把对方仅仅作为一个支柱或托词,而忽略了Ta自己的区别——即Ta的独特。这是一种吞噬我们并将我们引向死亡的激情(正如我们在讨论丹尼斯·德·鲁日蒙(Denis de Rougemont)时将进一步看到的那样)。
正如拉康在第二十期研讨班中警告我们那样,爱是自我陶醉的,且爱旨在将两者中的任何一者合二为一,它的目的是消除差异。当一个人试图在他者身上找到自己或者理想的自己时,他往往会忽略自我与他者之间所有的差异。
融合意味着抹除差异,坠入爱河也许是贴切的例证。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迅速又热烈地坠入爱河,却对我们爱上的人所知甚少。我们发现自己和他者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有同样的音乐品味,都喜欢做饭、看电影,有一些类似的哲学观点,或者任何你能想到的,我们突然开始觉得自己遇到了灵魂伴侣,这另一个人本质上是我们的另一个版本,只是用料稍有不同,我们觉得我们就像沃德豪斯(P.G.Wodehouse)经常说的“孪生灵魂”(twin souls)。在坠入爱河这种充满激情的体验中,我们把自己和他者等同起来,甚至常常忽视他者实际上与我们很不一样的种种迹象,认为所有迹象都表明我们的假设得到了证实,他者确实和我们一样。
激情之爱就像罂粟花,它美丽的外表是爱,可是它的毒则是激情,这种激情让人犹如强迫症的上瘾,不能自拔,最终也走向了死亡。而大部分一见钟情,掉入爱情则都有这种特征,它的力量太过强大,有过这种体验的人们都知道,它让人寝食难安,夜不能寐,让人茶不思饭不想,它让人窒息,让人喘不过气来,让人想要不惜一切也要占有它,这就是对小他者a的欲望。
所以,当我们遭遇了对方身上我们所缺失的小他者a,我们的灵魂为之一颤,命运也许从此改变了走向,可能向好也可能向坏。如果我们能靠着这个激情占有了对方,并最终意识到这只是自我的一厢情愿,然后去正式对方与我们的主体性差异,将对方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我们的神,我们就避免了枯燥和乏味,对方相对于我们来说每时每刻都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人,我们也对对方保持了永久的激情,而这种激情是能被控制的激情,鸦片能让人上瘾,但也能作为良药止疼。此时,我们就在向好的方向迈进,否则就走到了坏的方向。
2. 对抗爱情中被爱者消失的解药。
鲁日蒙提出的解决激情问题的方案是,必须采用基督之爱作为解药。基督之爱(1)限制了一个人追求无尽变化的爱
欲游戏的自由(不断找新的伴侣,与他们一起重新体验在婚姻中再也找不到的激情),以及(2)限制了激情对个人的重要性(尽管个人的激情很可能出现在其他环境中:艺术、政治、工作、战争等)他说,只有通过基督之爱,一个人才能真正关心自己和另一个人(不是神或女神),才能真正“与另一个人邂逅”,“接受一个存在本身是有限和真实的,不是作为升华或凝视它的借口,而是作为身边的一个自主的存在”。
也就是说,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欲望和激情,尤其是对待爱情中的激情。我们还有其他的事情,生活不仅仅是有爱情,爱情也只占据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也许我们那么在意爱情,可能是因为在爱情中我们感受到了自我的圆满,那么,试着在生活中其他的位置来找寻同样的激情吧。
3. 爱是欲望的升华,一旦欲望得到满足,爱之花枯萎了,但爱也就开花结果了。
拉康将这种把大他者往下拉一档的行动称为“爱情游戏”的一部分(拉康,2015,p.152-3),是引诱之舞中所特有的一种操纵。他声称,既然苏格拉底知道这个游戏是什么,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他便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引诱的游戏中,被引诱的一方从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跌落下来,不再因为他与他人的不同而被他人所敬仰。被引诱的那个人成为了一个不足挂齿的性伴侣,可以与其他的性伴侣相提并论:也就是说,这个人也就是个差强人意的爱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不再自成一格,而是泯然众人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爱好像是欲望未得到时的状态,我爱对方的一切,她就像女神一样,她在我心中是多么完美,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但当我们占有对方的欲望一旦得到满足,我们就变得不怎么上心,是厌倦了吗?这种曾经的激情怎么消退了。难道说这就是生命的本质吗?生命的本质就是永不满足的欲望吗?
我认识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这里我们更关心爱,而不是欲望。欲望使人精疲力尽,而爱催生力量;欲望让人沉沦,而爱使人奋进;欲望让人看到对方,而爱让人看到双方。所以,我们一定要看清这是爱还是欲望,但,爱往往和欲望是交织在一起的,此时,我们要注意两者哪种成分占据了主导地位。
4. 爱是一种袭击。
在古代的描绘中,丘比特(突然)射出会刺穿人的身体和心脏的箭,或者挥舞着火炬,让被爱者欲火焚身,这不只是比喻。那时,爱被视为一种突然的、攻击性的袭击。
深有感触,当发现自己被别人喜欢时,我突然会感到恐惧,害怕,甚至六神无主。也许就是因为突然发现自己要被一个巨大的外物吞掉了似得,面对一个强大的力量,难免会心生恐惧。所以说,尽量不要向对方表白,或者说,表白的场合和时机一定要轻松自然,不要让对方感到有压力。
我们都知道,当男女双方恋爱时,如果一方对另一方“太好”,对方会感到很有压力,这种压力是一种控制和吞噬,导致自己只想逃离。
三、本书特色
翻译的很流畅。
作者的语言很浅显易懂,是一个很好的拉康解读书。
内容很丰富。
四、我的看法
个人觉得,如果把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和最后一章单独成册,然后第二、第三部分另外层成册可能会好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有点违和感。
看第三部分时,因为没有看过柏拉图导致看苏格拉底等人的辩论,以及作者对其的分析有点阻碍,不太顺畅。接下来希望看一下《会饮篇》,要知道《会饮篇》早就听说过了,就是一直没看,挖的坑迟早的要补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