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书评 (第 1 版) 破除天才论
很少写书评,也不知道书评该怎么写,仅写写这本书对我的世界观的影响。读完之后只觉得大脑被洗的很清爽。
这本书出来的时候,已经听过很多次名字,凭名字,就感觉是一本老生常谈的书籍,很多大咖推荐并提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这是一本畅销书,一般畅销书都是这样,有一些新奇的观点,看多了,就多一个视角,对生活的影响也没多么大,总之没放在心上。偶然的机会,在朋友那里看到这本书,由于听过这本书的名字,感觉熟悉,就随手翻阅了一下。果然,老生常谈的话题。
由于比较好奇为什么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作者都能写成畅销书,就继续看下去。看到关于天才的研究的时候,突然就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帮助就是,破除了天才论,砍掉了自己为懒惰找的借口。
书中提到了被人们最为广泛传播的天才故事,比如四岁就能演奏大提琴,钢琴的音乐天才莫扎特。分析下他的家庭背景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才华。他的父亲本身就是一名音乐老师,而且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他姐姐从小也在学习音乐。他父亲针对两个孩子有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案,甚至辞职专门教他。所以莫扎特从小生活的音乐氛围非常浓厚。而且据传莫扎特6岁就开始作曲,这很可能是他父亲让他根据前人的作品的改编,也就是他平时的习作。到了他十几岁在音乐方面自然拥有了异于常人的能力。
刻意练习的方法最好是选择一位导师,在导师的帮助下建立正确有效的心理表征,然而在某些方面找一位非常好的导师是很难的,如果自学的话,能不能利用刻意练习的方法?作者提到了富兰克林的例子。
作者用了两个富兰克林自学的例子,一次正面,一次反面。正面的例子是讲富兰克林学写作,当时他找到非常优秀的范例,经过反复的研习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反面例子是他下国际象棋,他自己也很用心在下,经常研究,但苦于当时没有大师级的棋谱,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仍然没有达到大师级水平。
两个例子说明富兰克林本身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有正确的方法,只要通过坚持训练就能达到自己预想的结果,另外一个方面,也要有客观的环境。当时最优秀的国际象棋选手都是在欧洲,优秀的棋谱也在欧洲,身在美国的富兰克林最终也没称为象棋大师。
这让我想到现在的学习环境,多么美好的互联网时代 !不管你身在何处,只要你愿意学习,有求知的欲望,就能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而且你还能在全球找到跟你一样愿意学习的人!当然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太过于浮躁,正是有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人人都能学习,反而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某一样知识或者技能,外界的诱惑太多了!
看到有人在晒旅游照,就又出去走走的冲动;看到有人晒美食,引起了去尝尝的冲动;看到有人晒电影,就有去看的冲动。本来属于自己的那份时间,因为外界的影响,被肢解的支离破碎。
而刻意练习,要面对的是对自己能力的不断挑战;是忍受不断的重复;是保持自己的那份初心。
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也在坚持,也能坚持很长时间,当时却很难进步。为什么?因为的刻意练习,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不管是什么状态下,都要明白自己的处境,时刻监督自己。而不是以为自己在学习,享受自己在学习的状态。真正的训练是很累人的,业余的舞蹈爱好者,和舞蹈演员在训练时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舞蹈爱好者在练习时,享受肢体的优雅的动作,而真正的舞蹈演员则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是否规范,如果某一个动作不规范,需要反复的训练,一节课下来,精疲力尽。
所以真正的练习投入,从来不是轻松的。
即学即练,针对如何写书评,根据刻意练习的方法,第一版,在写这份书评的时候想对轻松,因为没写过,也没看过优秀的习作,自己完全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天马行空。第二版:学习如何写书评,好的书评是什么样子,怎么写最有料,根据方法论,做一篇习作练习。第三版:读一读优秀的书评,反观自己的表达手法,逻辑结构,研习后再做一篇修改稿。第四版:过一段时间再读读自己写的,看看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或者听听他人意见。
成功的路上从来都不轻松,但为何还有如此的成功的大师 ?他们成功的路径是什么?作者分析了这些“天才”的经历,总结出来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兴趣,从小由于家庭的原因,早早接触了某一方面的内容。第二个阶段:变得认真,家人发现了他的兴趣,带领起入门,认真作基础训练,通过刻苦的训练他们从这个技能里获得了愉悦感,拥有了更多的动力持续投入。第三个阶段:全力投入,由于有了某一方面的基础,这一阶段的人对自己拥有了较高的期望值,为了达到期望值全力投入,最后抵达人生巅峰。
保持较高的动力,持续的投入并不简单,除了大量的时间,金钱,还有精力。但所幸的是这一切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天才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份灵感”这句话也许并不十分准确,应该是,天才是九十九点九九九的汗水加万分之一的灵感。没有前面的汗水,灵感什么也不是。
这份书评,客观的讲,没有清晰的结构,只能算是一份读后感,一份只有个人感情的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