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文化苦旅》怀揣一颗中国心,读《文明之旅》携带一双世界眼

读《文化苦旅》怀揣一颗中国心,读《文明之旅》携带一双世界眼

作者: 仲夏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24-06-30 23:09 被阅读0次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你是废墟的泪,你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当我耳边响起这段凤凰卫视《文明之旅》节目的主题旋律时,内心不禁涌起一股生而为人的骄傲,无论身处世界何方,拥有何种肤色,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共同守护和敬畏,那就是人类缔造的灿烂文明。

余秋雨作为该节目的特邀嘉宾,曾与诸多知名主持人,以吉普车为交通工具,耗时4个多月,行程4万多公里,探访了人类的五大文明和主要宗教发源地。

这本《文明之旅》便是这场旅程的文字结晶。作为余秋雨的读者粉丝,难免不自觉地与《文化苦旅》做点比较。

显然,这两本书风格迥异,《文化苦旅》书名中的"苦"字意味深长,那是中国人共有的、特有的一种民族情感,是沉重的、艰难的、悲壮的。而其中的“旅”字范围主要是国内的人文古迹和自然山水。从文字风格来说,《文化苦旅》文学性很强,夹叙夹议,读来既脍炙人口,又引人深思,易激发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文明之旅》书名中的“之”字则有一种随意性,所以本书更多的像是一本游记,读起来非常轻松接地气,只是这不是普通的游记,而是涉及到世界诸多文明,跨越了希腊、印度、尼泊尔等诸多异域国度。余秋雨像是一位历史人文知识渊博的向导,只要跟着他的文字,便可一书走天下。

如果读《文化苦旅》是怀揣一颗中国心,读《文明之旅》则是携带一双世界眼。跟随余秋雨的脚步和文字,我们会跨越国界和种族,站在整个人类的视角,去观察、体悟、反思旅程中不同的文明、文化、风俗、乃至人性。开放、包容和接纳,唯有把全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才能延续文明、守卫和平。

而当走遍世界,回望我锦绣中华,那句“万里长城永不倒”是我们永恒的信仰。

相关文章

  • 读《文化苦旅新版》——中国之旅

    《文化苦旅新版》从小到大一直听闻其名,却不曾拜读,今天终于有幸读完这本关于文化的的著作。 余秋雨先生带着我们走到祖...

  • 读《文化苦旅》

    读毕文化苦旅,脑子里其实没有记住什么,但确有一种甘之如饴又略带苦涩的味道。 余秋雨在文中表现出了一种作为文化人的清...

  • 读文化苦旅

    最近偷闲读了76%的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我对于余秋雨,甚至是鲁迅、胡适、郁达夫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界都不甚了解 ...

  • 读《文化苦旅》

    前两天在图书馆找到一本书《文化苦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动和一些感想。 其实一直以来都喜欢看一些畅销...

  • 读《文化苦旅》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罢...

  • 读文化苦旅

    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前,我看的是黄金时代。 因此刚读起开篇,我就感觉到了无比舒适感,以及对书中字里行间的一种文...

  • 读《文化苦旅》

    在还没有开始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前,我一直觉得这本书应该很难读、很枯燥、很苦涩,这可能是这本书的书名中"苦旅"...

  • 读《文化苦旅》

    【1】: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

  • 读《文化苦旅》

    摘录 P170 一份图表 图表在法国里昂的一家博物馆里,列出了这座城市在19世纪的创造和发明,我细细看了三遍,每一...

  • 文化苦旅:其实乐在其中

    说是“苦旅”,我看先生乐在其中。 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的最大感受了。 自从学过《道士塔》,《文化苦旅》于我而言就是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文化苦旅》怀揣一颗中国心,读《文明之旅》携带一双世界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op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