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南怀瑾说:“不要把‘福报’用完了。”“福报”,是佛家用语。福报是果,因在于修。福报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修来的。
南怀瑾的父亲是个很有经营头脑的人,他家在父亲的操劳下日渐兴旺,家底变得越发厚实。在南怀瑾的奶奶六十大寿时,家里摆开了寿宴,大庆大贺,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
几天后,南怀瑾家出了大事。一伙穷凶极恶、如狼似虎的海盗把南怀瑾家洗劫一空。虽然财产损失惨重,但幸运的是全家人的命都保住了。
南怀瑾后来经常提起这件事,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轻言做寿。佛学里也讲,一个人,一个家庭,在“福报”很好的时候,不能把“福报”用完了。
南怀瑾的意思是,人不能太张扬。尽管他的父亲在当地很有人缘,也经常捐助地方解决一些困难,做了不少慈善事业。但为了做个生日,天天大鱼大肉的酒席摆了十几桌,声势浩大,还惹来了不少白吃白喝的家伙,让人眼红。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一种情形是,你的洁身自好、行善积德屏蔽了你的身子,那双眼睛看不到你,你便太平无事;另一种情形是,你张扬了,忘乎所以了,得意忘形了,甚至疯狂成了一团火,那双眼睛就会盯上你,灾难也会随之而降。西方有句俗语:上帝要让一个人灭亡,必定让其先疯狂。
所以,南怀瑾少年时遇上的这件事,对他的一生都有着极大的警示。他不是仅把这次经历当作一番惊险一遇而过,庆幸自己命大,而是把这个惊险上升到了人生教训的地位,牵挂了一生。所以,他一辈子为人处事都是把自己放低再放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他都是同心、同情、同等对待。哪怕是从名声鼎盛到如今,学识经历如茫茫森林一样的浩瀚,品养道德似须眉山一样的神圣,他仍然十分注意把自己在社会上行走的姿式和精神状态揉和成一个普通人的面貌。一生修行,即便修得了“福报”,也要慢慢用、省着用。
福报从哪里来?福报是自己努力修来的,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你种了善因,当然就能收获福果。我们可以从四方面增修自己的福报。
(1)勤俭节约。
有的人虽然家财万贯,但由于浪费奢侈,不懂节约,最后免不了会穷困潦倒。周武王曾感叹:“像纣天子这般奢华,竭天下之财以穷己欲,哪里有不亡国的道理!”所以,勤劳节俭,连天都为你感动,福报自然随之而来。
(2)善因好缘。
有的人,事不关己绝不过问,不与人结缘,当然不会有好运气。有的人,只要行有余力,就会热心助人,也不希求他人回报,但好运自会降临,让他平安顺遂。想要有福报,必须先播撒福报种子,如多行善事、热心助人等。所谓“助人者,人恒助之”,多种一点善因缘,你就能多得一点福报。
(3)慈悲喜舍。
一个人有多少福报,可以由自己决定。《阿含经》记载,有一位小沙弥,本来应该夭寿的,因为一念慈悲,救了许多受困水塘的蚂蚁而延寿。一行禅师开悟后,说了一句话:“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念之心。”一念善心,可以消除罪业;一念慈悲,能够增加功德。有人“拾金不昧”而获得福报,有人“不贪不义之财”而得到善缘,有人“救苦救难”而消灾免难,可见能够慈悲喜舍,福报就会到来。
(4)吃亏奉献。
许多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不愿意吃亏,那是心胸不够宽广的表现。吃亏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真心的付出,是一种欢喜的、不求回报的道德行为。如果我们能学会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处世,可能会达到不可思议的效果。
不必羡慕别人有多好、福报有多大,把握当下,珍惜拥有,心念慈悲,修善积福,福报自然源源而来。胡适之先生说:“要怎么收获,先要怎么栽。”已经种下勤俭、结缘、喜舍、奉献的种子,自然能收到福报的果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