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元旦那天开始,我给自己设定了一项新的挑战——在2016年践行不抱怨。
我本来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积极乐观的人,设定这个目标,是因为我以为不抱怨就是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我希望借此机会让刚刚生完小宝宝的自己活得更开朗、更喜悦。
初心很简单,然而一旦因为有了这个目标而每天观察自己,才发现,抱怨的话于我而言,往往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有时候甚至说出来后还不自知,一天之中至少要说个4、5次,某一天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时,抱怨个十几次甚至几十次都有可能。原来,抱怨已经成了我的固有行为模式之一,非下大力气不能改变。
随着坚持的继续,我开始慢慢地练习闭嘴,如果不是有建设性的话就宁可不说,即便下了这样的决心,有时候依然会不自觉地说出抱怨的话来,更多的时候则是虽然不说出来,在心里,那抱怨的声音却一直喋喋不休,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我的内在竟是那么地吵闹与纷乱。
再后来,每次心里有抱怨的声音发出时,我开始反思:抱怨的时候我真的只是因为有怨气、对他人或是环境不满吗?当我抱怨时,我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密集观察与记录,我发现,原来,我抱怨的背后是这些:
1. 我不接纳你的行为和我预期的不一样,我不接纳你和我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价值观,更进一步,我不接纳你和我不一样;
2. 我是好的,你是坏的或是不好的,我是对的,而你是错的;
3. 当我犯了错误或是对自己不满意时,比如我很烦躁并且觉得不应该烦躁、不接纳自己真实的情绪时,我不愿意承担责任,而是把对自己的批评与攻击推向外面、转而抱怨或是指责他人;
4. 我的情绪、感受由你做主,是你害得我如此这般,都怨你,我不想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负责,也不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5. 我希望被你看见、被你理解和接纳、被你爱和抱持……当得不到这些时,我转而抱怨……
看到内在这些真实的声音,我突然有了一个深刻的了悟,这些声音竟然跟我从小到大从妈妈那里听到的一模一样,妈妈就是用不断地抱怨、不断地述说自己不想要的来索求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在她的不断唠叨之下,爸爸和我都变得很沉默,甚至抵触和她聊天与她沟通。我以为自己反叛并逃离了妈妈的模式,事实上,我还是不知不觉间将童年时期这种外在的环境内化成了自己思维模式的底色,一旦稍有压力、痛苦或是纠结,那些所谓的沟通技巧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剩下的就是这些人生最初的印记与刻录。
有了这一番体会,我才真的想要换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我开始渐渐摆脱抱怨的模式,转而尝试着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人自己真实的想法、感受与需求。这对我而言是很艰难的,因为,述说自己的想法与需求,与我惯常的、以抱怨所表现出来的强势姿态截然不同,这种述说意味着不安全、意味着在我不知道对方想法的时候首先要真诚地披露自己、意味着暴露自己的脆弱与无助,我害怕因为敞开自己的心扉而受伤、担心被对方无情而冷漠地拒绝……这种怕更是跳出“舒适的”习惯模式所带来的对未知的恐惧。
还记得当我第一次试着这样表达的时候,即使是面对最最亲密的爱人,即便我憋在心里的话只不过是简单的“你刚才那样跟我说话,我觉得很伤心,因为我很在意你的看法,我希望你能够关心我、理解我”,真的说出来的时候,依然感觉很艰难,一字一顿、磕磕绊绊以及长久的空白,伴随着内在的不确定与犹疑,我的身体也不自觉地在颤栗、出汗、发冷,有一瞬间,我甚至想要不再说下去了。然而,当我真的断断续续地说完,即使还没有得到对方的反馈,自己却感受到一身轻松,甚至是解脱。
原来,不抱怨是可以的;原来,真诚地表达是可以的;原来,说出自己真实的声音也没有什么大不了。重要的不是对方是不是允许,而在于我是否能够真正地接纳自己,允许自己真诚地自我表达,我是否敢于脱下强硬的、抱怨的盔甲,而以真实的脆弱去面对他人。
从这以后,不抱怨对我而言似乎是更容易一些了,因为,我不再仅仅只能发泄或是压抑自己,而是如实地说出自己内在正在体会到的种种情绪,快乐、悲伤、愤怒、害怕、焦虑、纠结……,再真诚地告诉对方我所珍视所看重的东西或是我的希望。通过这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我的目光不再总是盯着别人、看向外界,而是更多地向内在回看,看向我自己的感受与情绪、需求与渴望。
当我越多地回望自己,我内在那些长久积压的怨气似乎也少了许多,原来,当我把目光投射到外面不住地抱怨的时候,我是多么严重地疏忽了自己啊!我终于学会了看见、接纳以及表达自己真实的声音,学会了在情绪与感觉上为自己负担起全部的责任,学会了在沟通之前首先爱并照顾好自己。
到今天为止,这项“不抱怨”的挑战已经进行170多天了。一路走来,真的很不容易,庆幸的是,我坚持着走过来并仍将继续走下去,不知道接下来的半年里还会有怎样的感悟与收获,我充满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