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200天,今天阅读的内容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时无法按部就班的上课和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这两节的内容。
在有时无法按部就班的上课这一节当中,作者提到:课堂上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有时无法按部就班的上课,如果无视学生的状态,强行上课,可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不如因势利导。最好的课堂就是始终有生命与情感。
作者在这一节当中提到了两次自行停课的事例,学校里常有意外情况,有时我们必须正常的上课,尽量把学生的心收回来,但我经常无法例行公事的上课。有时,因为青春的兴奋,有时因为社会的哀伤。
有发生意外情况,特别是面对灾难、苦难的时候,教师如果仍然能够若无其事的上课,他的学生会不会认为他是一台机器呢?
在小学的课堂里,一只美丽的蝴蝶飞来飞去,一只蜜蜂嗡嗡地绕着讲台,窗外、街上传过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校园或教学楼里有异常的响动,这时候孩子们的心不大可能那样专注,干嘛还要装作若无其事的上课?教师能不能有点智慧,那这些意外利用起来呢?
在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这节内容当中,作者认为,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交流才有作用,作者甚至希望学生能质疑他,和他争论。但他常常很沮丧,即使他说错了,学生们也只是望着他。
他们沉默当看客,由我们教育教学方面的原因。比如他们可能在期待一个“标准答案”,他们可能从小就知道,凡有“问题”,必有“答案”,而且“老师有答案”。他此前也有过无数次的教训——教师在课堂上请学生回答,分析,板演,谈思路,各种讨论,学生也都参与了,但是最后总由教师“亮出底牌”,让很多学生自己的思考没什么价值,他的参与不过是让课堂热闹一些,甚至为别人的思考做点铺垫,学生在课堂上一天天长大,长大了,他往往不屑于做他认为无趣的事。
因为学生明白,无论怎样“讨论”和“探究”,老师最后一定会在课堂上公布答案的:我的思维可能是错的,我就不出丑了;即使我的思考有把握,等老师公布答案是一样可以检验,犯不着费神去参与。
学生们在12年的中小学生活中丧失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其中很多人的大脑已经“容器化”,坐等灌输,他们从小就知道“听讲”,而不是自由思想。他的思考没有价值,他的见解没有价值,他的发言没有价值,他凭什么要发言呢?
在课堂上,如果孩子有畏惧,他的那些自然的创造的萌芽将在第一时间被扼杀,这之后,无论教师有多大的本领,孩子的想象力和求知欲都很难恢复到那种天然状态。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学离不开师生的交流,如果课堂上学生不愿意发言,能简单地认为责任在老师吗?学生上课不愿意交流原因有很多,有些学生的学习是在“逐利”,他在课堂上沉默,并不是他在学习内容了然于心,而是感到“没好处”。他不认为表达个人见解是“学习”,他没有认识到和他人交流是个人需求,他觉得一切多余,带耳朵听就够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就是这么复杂,他认为这种交流对自己“没有什么直接的好处”。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一边要开启蒙昧,一边要防庸俗、自私的市侩习气,真是不容易呀。
日更第二十三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