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散记

作者: 七月默涵 | 来源:发表于2020-04-15 11:41 被阅读0次

    人之所以哭泣,并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坚强了太久。坚强的堤坝因承受情感的负荷太重,才会决堤,而一发不可收。

    如果把追忆还给清明,那么所有思想衍生的零思碎想,则是杯杯盏盏的怀念之水。

    无疑,一年中我们目光中最为痛楚的非清明莫属。所以,才有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令人肝肠寸断的诗行。

    多少次,眼泪因亲人的骤然逝去而被冲洗成一片情感的汪洋。有时,竟不能自己。又逢清明。风雨落花随风而去,那年清明时……

    在心的神龛上,燃一炷心香,虔诚拜祭。祭奠,使我们追怀故去的亲人,更要学会珍惜自己。

    纵使我们的追思,像一道曲折蜿蜒的河流,在心灵的轨迹上疼痛得悠长悠长,也不要忘记从悠长的充满惆怅的雨巷中走出。

    …………

    对于人类的归处,庄子的理论特别让人钦佩。

    当然,孩提时读庄子。看庄周在结发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特别不解。亲人离去,本应悲切万分,竟然歌之乐之?误以为庄周是个薄情寡义之人。

    此去经年。待我再读时,已是时隔数个春秋。不断地阅读学习,更重要的是彼此曾经不止一次地探讨人生终极意义这一命题。

    因而,如今的我非常能接受鼓盆而歌,那对亲人生命陨落隐喻在心灵深处的深层痛楚。

    它是,大超脱、大逍遥、大坦然的人生至高境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是自然与人类生命趋同的模式。可以说,它与庄子的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赍送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草木凋零归土,是静美,人,又何尝不是?生命彼消此长,这个“生”字,旨在告诉我们:人来自于尘土,必将归于尘土,走向万物相同的归宿。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在一定意义上说:死亡,对于生命是另一种成全。“生于夏花之烂漫,死于秋叶之静美”。活就要活得有价值,死更要死得有尊严。

    因而。我们无须惧怕死亡,也不必永远地哀叹死亡。

    人生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蒙蒙细雨不知何时已经停止,看新绿在雨水的浇灌下更加璀然。梦回,风雨落花随波而去。

    我想:对亲人最大的爱,不仅仅是哭泣。而是,不断地耕种我们未来的希望。正直善良的禀赋,秉承着悠远的家族渊源;尚且干净的心空,自有前辈魂灵的护佑洗涤;汹涌的新绿,将承载着清新明媚安然地渡过暮春。

    或许。振奋,才是对故去亲人最好的祭奠。因此,我们无须永远地沉溺伤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明散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aq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