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听说一件事:朋友的老母亲被热情邀请去听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讲座,然后花5000元买回来一个大床垫,说是具有保健治疗作用。朋友很无奈,不解地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这个节目她也看过了,怎么还去买这些垃圾的东西呢?你怎么看这件事?
其实,这类讲座最终想改变的是听众的行为,但实际要改变的是他们的态度。
什么是态度?心理学对态度的界定是:一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的观念基础的评价性而且是持久性的反应倾向。一句话,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
态度通常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认知成分(思维) (cognition tendecy),即人们对一的态度对象所持有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等;如,我们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这是关于老师的认知成分;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净化心灵、促进个体成长的地方,这是关于学校的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affect tendecy),是我们对态度对象的一种体验,比如是这种体验是的接纳或拒绝,喜欢或厌恶,热心或冷漠,尊重或轻视,如亲近家长,热爱班级,与同学友好,这都是情感上的态度;三是行为成分(behavior tendecy) 。当你对态度对象有了认知,有了情感,自然就会对TA采取某些行为。如接近他还是回避他,是欣赏他还是厌烦他。这三个要素的打头字母就组成了态度的ABC理论。
从态度的不同成分出发,以此为基础,就会引发不同的态度。以朋友母亲听的那次讲座为例:
以认知 (cognition)为基础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讲座现场,先有一位着白大褂的是医生上台讲养生知识,朋友母亲会觉得医生是救死扶伤,救人性命的,而且她挺像专家,感觉挺有份量,于是便会相信她说的话,相信她的话是科学。这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想起那位以前常做养生节目的所谓女中医,后来没声了,原来她是被包装出来的。
以情感(affect)为基础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广告中用明星作代言,卖的是明星这张脸,因为观众喜欢这个明星,便会产生比较舒适的情感。长时间播出这则广告,观众就会把这个产品和明星的这张脸链接了起来,一看到产品就想起了自己喜欢的那位明星;于是就喜欢了这个产品。这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
第三种以行为(behavior)为基础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有个体验:当你花了大价钱,甚至排了队买回来苹果手机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手机特别好,因为你会有认知失调,为了平衡这个失调,你就改变你的态度,提高对你手机的喜爱程度。尽管后来你发现华为手机其实更好用,可是你还是不肯承认。
那么,朋友母亲听的那个讲座,是如何改变他的态度的呢?
或是为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无非是你这么大年纪了,早年受了那么多苦,而且子女都各忙各的,根本顾不上你,你可要对自己好点,不能怠慢了自己。---
无意中听了一耳朵,不会认真思考,但因为喜欢这位女中医的长相,所以更愿相信他的话;或因为相似的人,或你感觉熟悉可靠的人,比如请一位与他们年龄与经历差不多的中老年人上台说个人体验,如话家常,说我用了它之后有什么表现,怎么方便等。因为大妈一般让人感觉比较可靠,一般也不会骗人。谁知道其他她是个托呢?或外表比较有特点的人,或幽默感比较强的人,大妈心情愉快,更愿意相信对方;如果一个人并不是站在他或她原本应该站的立场说话(违背自己利益)的人,那也会相信。如当时只想买5大包膏药试试,结果一位小伙过来说:不严重的话,3包就好;这句话立刻让你觉得这个人是自己人,因为他应该是卖你越多,他赚的越多,但现在他违背自己的利益,反而劝你少点,你就觉得这个人说话比较靠谱,比较实在,这时他会问这个小伙:那你有什么好推荐的呀?他推荐给那位母亲的东西,她就多半会接受了。这就是他不站在本方立场上,你反而会更相信他说的话。说不准,这个床垫就是这样买上的!
认知、情感、行为都可能会对态度产生影响,同时,态度也会反过来对前三个因素产生影响。因而,生活中,我们要合理运用好这三者力量,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当行为B与认知C不一致时,以情感A的支持为主:
比如,家有高考的孩子,你本想让他能安下心来踏实复习,但你一边说”考不考好无所谓”,一边全身肌肉紧张,孩子立马就能从你的行为中读出你的认知,感受到你的态度,这是骗不了他们的!因为你们有血缘关系,打断骨头连着筋,这个筋就是有情感的链接。你的孩子是先感受你的情绪情感的。我们自欺欺人的安慰只能加重孩子的不安与焦虑。
当我盯着你的眼说:“你真是个好人哪!”你能感受到什么?会读出我的情绪来,读出讽刺。因为情绪是最原始的,关键是我们的情绪。
一岁半的孩子正开心玩着自己的便便,你感到了恶心与暴怒,因为你觉得太脏了。这时,怎么办?你的情绪是最重要的,长舒一口气,告诉自己,这个年龄阶段对自己的便便感兴趣,说明我这个孩子也是正常的,好吧,我会问他:你觉得这个好玩吗?还有更好玩的东西,要不要来看?一准把他吸引到别的事情上去。一惊一乍,可能就会吓着孩子。所以稳定的情绪是最关键的。
借此分享一事:昨天晚饭后,我在餐桌旁看视频,完成学习强国的任务。儿子问:”妈妈,饭都端下去吗?”我没坑声,再问,我答:”对!”儿子准备工作做的不足,拨弄了几下,才打开厨房门,然后嘟囊:”没个眼力劲,不会伸手帮帮?”我赶紧说:”有你这么个儿子,我好幸福!”儿子明了我的捧杀策略,立马把眼珠向上一翻:”赏你一个白眼”!我便在儿子的白眼中笑起来。你看,情感对了,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都不重要了,是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