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位妈妈,她们的孩子都上四年级,恰巧在同一个班。可是,做作业的速度却截然不同。
其中一个孩子作业写得相当轻松,晚上还抽出大量时间玩耍、阅读。另外一个孩子却感到作业繁重,每天他的妈妈都陪他写到11点,长期睡眠不足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渐渐地开始感到有点厌学了。
这位妈妈感到非常困惑。她每天都不断地叮嘱孩子写作业。可是不管怎么叮嘱,孩子依然是一如既往地慢腾腾。无论是早晨起床、晚上睡觉还是收拾自己的物品。这位妈妈都只有在拼命盯着孩子完成的情况下,他才会慢慢完成。
可是另一位妈妈却不是这样,她的孩子回到家就开始独自写作业。这位妈妈认为,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家长时刻监护。
孩子需要在不断实践中慢慢成长,有时候过多的干预往往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时间管理是人生必备技能之一,掌握它,就可以收获更加高效、充实、健康、有意义的人生。想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家长所需要做的是默默陪伴,放手让他们自己尝试。当然,陪伴不代表放任,需要科学的指导。

《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合理安排时间》非常系统地为家长们提供了指导孩子们合理安排时间的具体方法。内容浅显易懂,操作性强,书中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提供了具体指导方法,比如,游戏、对话等。家长们可以将这些方法直接运用在具体实践中。
这本书的作者高取志津香是“训练孩子的自立性”的专家。也是JAM网站(Japanese & American Mothers)的开创者。她和美国友人共同创建的JAM网站,依托美国取材,结合日本实际情况着重于培养孩子和父母、老师沟通技巧。是一家非营利机构,在日本社会各界有着极大影响。
《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这套书一共有三本,分别是:《合理安排时间》、《整理好身边的物品》、《正确的金钱观》。其中《合理安排时间》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指导孩子掌握时间管理的具体方法、家长在指导过程中的沟通技巧。书中还列出了15条管理时间的训练方法和5条具体指导案例,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使家长很容易就能将书中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指导孩子掌握时间管理的具体方法
第一,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他们认识时间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工作以后时光匆匆,一晃而过,错失了童年时分的漫长和美好。同样是时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这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还是个孩子,有着和成年之后完全不一样的时间感。
山口大学时间研究专家井上慎一教授专门研究过这一课题。他发现,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他们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会频繁发出“要记忆”指令,从而感觉到时间很慢。和成年人不同,孩子对时间的感受只有“现在”。
因为持有不一样的时间感,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指导他们合理规划时间。
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探讨“几点钟”这样的话题。通过家里的时钟,让孩子了解到每天各时间段的活动安排。比如,早上7:00起床,8:00上学……等到特定的时间,就和他一起看看家里的时钟,看看现在应该做什么了。在家里,可以多准备一些时钟,最好每个房间都有。带着孩子感受“漫长的一分钟”和“飞快的一分钟”,思考为什么相同时间,会有这样的差别?通过做不同事情对时间长短的感受,更好地把握时间。


第二,通过给时间分段、列清单等方式,指导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1、给时间分段
高效利用时间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给时间画一个框架,然后安排在某一段时间内,做特定的事情。虽然,计划总比变化快,但是,将具体事情安排在特定时间段,确实能使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可以看到下图的时间计划,很长时间里笼统地排满了一大堆事情,具体实施起来的时候常常分不清优先顺序,导致计划的失败。
而上图,将具体时间设置在具体时间段中,看上去目标明确,行动起来一目了然。而且采用劳逸结合、松弛有度的安排,不必担心繁重的任务无法完成。这样做起事来轻松且高效。
2、列清单
想要制作合理可行的时间管理清单也是有科学依据的。父母可以让孩子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将想做的事情全部列在纸上。无论是重要的事情,还是给花浇水这样的小事,都需要记录下来。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占据一丁点儿时间。
将想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情分别列出来:

可以像上图这样暂时分开记录在两张纸上。无论今天、明天还是将来要做的事情,只要想到就全部记录下来。
之后,可以将“想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用2种颜色的便签分开记录,再让孩子根据事情的优先度进行排序。
如果,孩子认为“必须做的事”会和家长出现偏差或者只列出了“想做的事”,家长也千万不能全盘否定孩子的想法。这个时候,家长可以使用启发式的语言及时和孩子沟通,或是用询问的语气提出自己心中的建议。

依照“四象限”,制定张弛有度的计划
“四象限”是时间管理的核心因素,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对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性进行区分。这对于当日时间的安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懂得时间管理的人,通常会从A类事件开始做。中间穿插着C类和D类事情,做到劳逸结合。这对提高专注力有很大的帮助。思维在集中和发散之间切换会更加高效地完成高难度任务。

第三,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分
一天的时间十分有限,不可能将清单中列出的所有事情全都安排上去。很多事情又比较复杂,也许无法用一天时间完成。
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应当指导孩子在安排时间表的时候,对各项任务做进一步细化。
1、让孩子了解完成目标事件的各个环节和分别需要的具体时间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每件事情的准备工作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还有完成目标需要的具体步骤。任何事情都需要通过若干步骤才能完成。即使是睡觉这样的小事,背后都可能会有像刷牙、洗脸、换衣服、上厕所……之类的一系列流程。
很多琐事看似微不足道,加在一起却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一定要引导孩子在目标范围内,将所有细小环节的时间都计算进去,这样才能在实践过程中,从容不迫地达到目标。
2、细化子任务,制定长期计划
有些事情做起来比较复杂,一天时间完成不了。家长应该指导孩子将大目标细化成若干件可以完成的小目标,安排在每天的行程计划中。比如,完成暑假作业、考试中期望达到多少分数、掌握某种技能、举办某种活动……都可以制定长期的计划。
这也是有技巧的。家长需要引导孩子考虑提前量,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提前考虑那些不可控因素将给计划带来的影响。比如,在安排了旅游计划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到旅游回来的疲惫。或者安排每天的定量任务的时候,也不要把任务平均分配在某天排满。像40页的作业,42天需要完成,也需要考虑到某天很可能会因身体不适或有其他活动不方便写。所以,在一开始就安排每天写2页,提前完成,这样会方便的多。
3、适当取舍,不求完美
一天只有24小时,除去睡觉、吃饭的时间所剩无几,所以,在规划一天的行程的时候,要对其进行适当取舍。每天,将所有必须要做的事情排上日程之后,让孩子决定“哪些事情该放弃”。
家长在指导孩子时间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技巧
1、留给孩子独自管理时间的机会,家长在旁边默默指导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家长功不可没。掌握这一技能需要过程,家长应当陪伴孩子去尝试,以旁观者的身份,引导孩子独自思考,避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孩子独立思考,孩子只有在亲自实践之后,才会不断总结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
家长和孩子应当共同完成制定时间计划,在这过程中,家长应当指导孩子制定时间计划的具体方法、技巧。具体内容安排,则交由孩子去实践。父母要定期对孩子设定的目标进行监督,定期检查孩子实施过程中的进展,并且,对孩子在时间问题上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沟通、引导。
2、创造各种愉快的方式,激发孩子管理时间的兴趣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管理时间,家长可以尝试将完成的时间量化。每当孩子看到自己具体完成的时间的时候,就会获得成就感,自然会拥有做更多事情的热情。
《别插手!》的作者高取志津香在书中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小方法。比如,将完成的事情实体化,每当完成计划表上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在玻璃瓶里收集一个小球。累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兑换某段消遣的时间。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孩子清楚地看到自己为某些事情付出的努力,也增加了时间管理的乐趣。
3、计划受阻,及时和孩子总结
并不是所有事情都会像当初计划时那样顺利进行。如果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完成计划,家长也应当平和、冷静地和孩子共同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家长千万不要指责孩子的错误,而是要看着孩子的眼睛,用简洁的语言,耐心地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
通常情况下,事情进展不顺利,不外乎两点原因:
A、 虽然按照计划执行了,却没有完成
这很可能是计划本身造成的,也许是没有考虑到实现目标过程中,细微事情需要的时间。也许计划时间本身就太短。这需要重新制定计划方案。
B、没有按照计划执行
如果是这样,就要和孩子及时沟通,看看在做事情过程中具体遇到了什么样的偏差。是因为“想做的事情”而忽视了“必要的事情”,还是因为忘记了计划本身。引导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语气,不要带有太多情绪。要心平气和地“提问式”引导。时刻记住,目前的主角是孩子,也只有相信孩子,放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达到指导的效果。
如果,实行起来确实有困难,家长可以协助孩子将行程表安排得劳逸结合,避免由于任务太重,实施起来有压力,而使孩子走神。通常情况下,孩子的注意力在15分钟左右,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时帮助孩子调整各项任务的具体长度。将静态和动态的活动穿插起来排列,这样实施起来会轻松很多。
《合理安排时间》这本书涵盖了无数本时间管理学的精髓,系统地介绍了指导孩子时间管理的有效方法。直观的理论,分步骤讲解,配合上案例和便于操作的训练方法,使这本书轻松易懂。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翻到某一章节进行集中训练。
非常实用的一本书,可以作为时间训练手册,随时训练和指导自己的孩子。家长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将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享受富足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