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晋国霸业的,是文公。晋文公重耳是在齐桓公之后称霸的。如果说齐桓是“不战而霸”,那么,晋文便是“一战而霸”。这场战争,就是城濮之战。
战争的起因在宋国。宋襄公一度也是想称霸的(某些版本的春秋五霸中宋襄公如愿以偿的榜上有名)。在城濮之战发生的十一年前,齐桓公去世(一代霸主最后竟是饿死的),五个儿子为争夺君位打成一团,齐国内乱霸主地位不保。
宋襄公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自说自话地摆出霸主的谱来。结果却是在盟会中被楚军俘虏,后来又因泓之战受伤而死,图霸不成的宋,也只好归顺了楚国。
当宋成公到楚国朝见楚成王时,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叛乱,雇佣狄军伐周。避难到郑国的周襄王向秦晋两国求援。此时晋文公虽然才刚刚即位一年多,却立即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带兵顺流而下,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一举打败狄军,消灭叛军,把周襄王送回了王城。
宋人一看,哎呦喂晋文公做这几件事儿:尊王、攘夷、平叛是只有霸主才能做到的啊,既然你有霸主的命那我们不如归顺了晋文公吧。于是宋国仅仅依附了楚王两三年,就变卦反水,成为晋国的同盟。可楚国也不是好惹的怎么可能容忍宋的背叛?楚成王立即命令他的令尹和司马出兵,并在第二年亲自出马,联合陈、蔡、郑、许四国军队围宋。
宋国挨打的根本原因是“叛楚即晋”,晋文公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何况当年文公身为落难公子流亡国外,一路走来,卫文公无礼,曹共公无礼,郑文公也无礼,宋襄公却送给他车马二十乘。
晋文公采取的策略和当年的齐桓公很像,并没有直接跟楚国交兵而是先拿楚的小弟开刀,于是晋军侵曹伐卫。虽然小弟被暴打,但是楚军却并没有从宋国撤离。
晋文公凭借自己似乎吓不到楚成王,就设法让齐国和秦国也加入了战争。楚成王一看自己好虎架不住群狼便决定撤军离开宋国。
但是子玉却不赞同楚成王的命令,他一再请战要与晋人决一雌雄,扬言以此堵住小人的嘴巴。愤怒的成王给了他少量军队,子玉便带着一百八十辆战车发动挑战。
面对子玉的楚军晋军却撤退了。难道是晋文公怕了吗?当然不是,要知道晋文公重耳流亡时,不但受过宋襄公的恩典,也受过楚成王的款待。
当时成王曾问:公子如果回国为君,准备拿什么来报答寡人?
重耳说,奴仆、姬妾、牺牲、玉帛,君上有的是;翡翠、牦牛、象牙、犀皮,贵国之所产。重耳能够报答的,大约也就是将来两军相遇时,退避三舍,以示礼让。如果退兵九十里后,君上仍然不肯宽恕重耳,也只好左手提着马鞭弯弓,右边挎着弓袋箭袋,与君上周旋。
此刻,晋文公就是在履行诺言。言而有信,就理直气壮,后退一步,则海阔天空。两军还没开战,晋人就已经占了上风。可子玉却以为自己占得了先机,他不顾众人反对,一路追到了城濮 (卫地,在今河南范县),与晋、齐、秦、宋联军对阵。四月二日,城濮之战爆发。时间是一天,结果是楚军一败涂地。
大获全胜的晋文公来到郑地践土(今河南原阳县与武涉县之间),与齐、宋、鲁、蔡、郑、卫、陈七国之君举行盟会,史称“践土之盟”。想当年,齐桓称霸的葵丘之会,周襄王只是派人赐以胙肉 (胙读如做,祭祀祖宗的肉) 。践土之盟,则不但襄王亲自到场,还册封晋文公为“侯伯”,即诸侯之长。这可是既有文献记载,又有文物为证的。
众星拱月,有证上岗,晋文堪称“真霸主”。然而历史却仍在这里留下了伏笔,这次会盟秦国依旧没有出席。这就有些不合常理,城濮之战中秦国和晋国可是同盟。为什么一个半月后的践土之盟,同为战胜国的秦却不参加呢?
因为此时的秦王是秦穆公,他也是要争霸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