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自我寻找的过程,这一路不断有人影响你,并一路指引你。
最初的我们都来自于父母,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记忆中的父亲年轻时是个能工巧匠,身材高大的他虽然没有上过学,可看过村里的木匠做活,无师自通的学会了打板凳,打桌子,也会跟着村里的泥瓦匠盖房砌墙。特别是堂锅,别人家的土灶锅烧柴火会倒烟,呛人呛的不得了。我家的锅灶烧火透亮,还省柴禾,一点不呛人。所以村里人要重新堂锅灶了一定会找我爸爸。
爸爸喜欢和文化人打交道。因为家里特别穷,成分好,村里知青下放的时候工作会由爸安排一下。爸爸看着那些没吃过苦的城里娃,常常尽量安排轻一点的活给他们。
村里有位老师,个子块头和爸爸差不多,可因为到底是上过学的,农活做的少点,初干挑担子的活,肩膀都磨破了。爸爸有时就不着痕迹的帮着多挑几转。为此,那位老师一直记着,后来成了我的班主任,还跟我提这事。说我爸爸是个仗义的人。
我们家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在当时,女孩子读书读到一二年级就不上学的很多,重男轻女的思想是女孩子以后是人家的人,能认字就行了。但我们家几个都是自己读不上去了才没继续上学的。有人笑话爸,说你家丫头读书赔钱货。爸爸说养娃不读书,不如养头猪。
尽管后来我们姊妹几个都没有通过读书给爸爸挣脸面,但爸爸从来没抱怨过,他总认为多读点书总要强过他这个睁眼瞎,斗大字不识的人。
虽然有人说不识字的多不懂理,而爸爸总爱跟说话明白的人交流,他说不识字要识事。做人的大方向不能丢。可最终爸爸还是因为不识字,村里的重要事务还是让给有文化的人来处理。
再后来大姐初中毕业,村里有人搞养殖成了万元户,爸爸就让姐姐出去学习,回来之后,我们家也搞起来洋鸡养殖。再后来姐姐出嫁,爸爸继续搞副业,养鸡养鸭养鹅。渐渐的家里的日子果然好了起来。
记忆里,我没下过地干过农活,可十足是个放牛娃,放鸭放鹅也是天天的必修课。就这样,爸爸担心耽误我功课,教我没事带本书看看。其实不用爸爸叫,我自己也要带的。从爸爸的平时言谈里,我知道我要是喜欢读书,爸爸就开心了。
渐渐的,我知道爸爸希望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知识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方向。他喜欢听有文化的人谈古论今,听回来的故事也会讲给我们听。无形之中,让我心生许多渴望。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和哥哥姐姐岁数差的大,他们玩的喜欢的话题,我那时都不懂,也插不上去,他们也不太愿意带着我,嫌我碍事。于是我通常没事就去找书看了。好在他们比我大,他们上过学的课本就是我最好的礼物了。
如果说影响我至今的人,回顾自己现在的思想根源,我想是来自于父亲朴素得人生观,尊重知识,男孩女孩都应该读书,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说到母亲的话,我印象里妈妈总是忙,忙到该吃饭的时候她还是在地里,总是最后一个捧上饭碗,有时一早上街卖菜,早饭也舍不得买一点吃,时间久了,就落下了胃病的毛病。
妈妈无疑是勤劳的,一家人的鞋子总是她挑灯夜战,日以继夜的纳鞋底,在年三十晚上一定会保证一家人人人都有一双新鞋。
后来流行买鞋穿,妈妈才渐渐不做了。而妈妈又是极为节俭的,通常是舍不得给自己买的,论到花钱的事,常常舍不得,为此也时常唠叨爸爸养鸡养鸭养鹅赔钱的时候,因为难免会遇到闹鸡瘟什么,一下子全陪了。可爸爸脾气好,通常不会和妈妈死掰理,妈妈见爸爸不言语,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多半还是听爸爸的注意继续干。
再后来,自己结婚,常常反思自己的婚姻,也常常看哥哥姐姐他们的婚姻。我不想要的婚姻里状态言行,我都不去做,我努力去做主动沟通不责怪的人,不唠叨的人,努力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
回忆里,那个年代我们是自由生长的,父母能够给以的尽量是满足孩子们吃饱穿暖,而其他的品行习惯就是言传身教,更多的是做给子女看。而孩子多半是依葫芦画瓢,一代代的人,生活轨迹也大致差不多。
我也没出挑这样的命运,但父亲在我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那就是敬畏读书的人,成为喜欢读书的人。
尽管后来自己的人生里发生了很多事情,而读书的习惯一直陪伴了我,并且有种提笔写一写的情怀。而这样的情怀最终是我人生最好的一份财富,它属于我的心灵里东西,任何时候也不会丢失,一直相伴到永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