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一所好房子?

作者: 5534188846e1 | 来源:发表于2019-07-08 23:21 被阅读5次

    如果有人问“心目中的好房子是什么样的”,你会怎么回答?空间大、装修好?物业管理水平高?社区配套完善?周围有好学校?

    前段时间,笔者看了一本荣获文津图书奖的好书——《造房子》。这本书告诉我们,传统文人对于一所房子的定义与现在是截然不同的。在古人那里,造房子就是建造一个世界,一个属于个人想象中的世界。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情趣。在作者看来,如果不能在空间当中纳入个人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那么房子就真的只是房子,空洞无物,毫无生命可言。

    作者王澍既是一位建筑学教授,也是活跃在建筑一线的设计师。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上海世博会滕头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他在2012年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造房子》是王澍的建筑随笔集,作者用多篇文字详述了设计不同建筑时的理念。这些文字充满了哲学思辨,通过探讨建筑的价值,扩展性地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差异……让这样一本专业书也能引人深思、读来不闷。

    这本书有条隐藏的主线: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建筑理念的讨论,主张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价值。

    建筑与是一种意义体系

    所谓空间,是你意识到有什么重要事物被包含在内,但恰恰是那个事物被有意识地抽离了的,只留下某种暗示,某种存在的可能性。佛教中有“空”的概念,其实建筑本身与“空”最关联。一座建筑就如同一个碗,其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外层的材料和造型,而是那个“空”的部分。作者主张,建筑应该强调的是“体验”而不是“审美”。体验是主观视角;审美是客观视角。造房子其实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艺术创造过程。但是,在空间营造的过程中,又要避免把“自我”放大,因为越是想表现“自我”,真正的“空间”就越造不出来。

    其实建筑就是一种意义体系或者说价值体系。天坛、大教堂,这些与宗教、祭祀相关的建筑,体现了人对世界的理解。建筑最早就不是以实用为价值考虑的,而是对虚构之物的想象。

    “建筑如画”。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当中,“留白”很重要。正是这种对空间的“搁置”处理,才给了更大的空间想象力。建筑也一样,因空而成其大。 “空”不是物理意义上的体积,“空”往往在建筑的体积之外。例如中国山水画当中,建筑的比例往往很小,但与周边的环境关联在一起,气象却很大。

    爱因斯坦曾说:引导人们通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摆脱日常生活及其中令人痛苦的粗糙状态和无望的枯燥乏味,摆脱一个人自身总是在变化着的欲望的羁绊……就像画家、诗人或者哲学家一样,科学家努力要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建筑是一门艺术学科,它的意义在于摆脱尘世的羁绊,创造一个新世界。爱因斯坦的观点和作者的想法不谋而合。

    瓦爿墙

    建筑与自然应该是一体的

    对于古人来说,建筑与自然就是一体的。且看苏轼的诗词名篇中的一句: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人的居所与环境融为一体,就是古人心目中的好住处。

    前段时间去世的贝聿铭先生设计了香山饭店,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整座饭店凭借山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院落相间,内有十八景观,山石,湖水,花草,树木,与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相映成趣。贝先生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但我们现在的很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却放弃了对自然的敬畏。过于注重建筑的实用价值,丧失了建筑当中蕴藏的诗意。

    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和艺术的伟大之初在于我们很早就意识到朴素的东西具有最大的力量。自然就是最朴素的东西。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要对老师保持谦卑的态度;自然直接和道德准则相关,自然体现着比人类的所为更高的道德准则。作者主张,建筑要与自然融合,要有诗意,要向自然妥协。

    如何能够做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呢?作者主张建筑设计师要到现场,工匠要研究建筑,特别是材料。

    对于建筑师来说,过强的个人表现欲往往会带来过多预设的东西,而现场才是与自然最贴近的地方。材料是建造活动中第一位的要素。所谓自然的材料是指可以与自然空气相互呼吸的材料。作者在设计建造前面提到过的那些建筑时,都花大量时间实地走访,寻找建筑与环境和人最真实的关系。材料尽量就地取材,让建筑与时间、历史存在某种关联。

    在王澍设计的多个建筑当中,他大量使用了瓦爿墙。瓦爿墙是浙江东部一种特色的传统墙体建筑。“爿”的意思是劈成片的竹木等。瓦爿墙就是由传统的草、泥、木、石、砖、瓷等堆砌而成的。这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建筑理念,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现代建筑当中过多考虑的工程学、结构学、现代美学这些方面。

    东西方建筑的共性和差异

    中国的建筑传统与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根植在文化基因当中的生活哲学相通的。中国园林集中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的理解和想象。

    在园林建造中,由对乡村和山林生活的向往出发,发展到一种与自然之物心灵唱和的更复杂、更精致的状态。园林不仅是对自然的模仿,更是人们以建筑的方式,通过对自然法则的学习,经过内心智性和诗意的转化,主动与自然积极对话的半人工半自然之物。

    而在西方建筑文化传统里,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自然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西方建筑比较强调外化的概念,例如造型、装饰。

    中西建筑风格的差异,就如同中西美女的差异,前者可以用温润表示,有种无声的美,后者一般用性感表示,一定要给你视觉冲击;也如同东西方恐怖片的差异,一个诉诸调动你的心理层面的恐惧;一个诉诸调动感官层面的恐怖。

    但作者也认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建筑传统都曾经是生态的。也就是说,建筑最终还是崇尚自然的元素。

    这本书虽然专业性强,但是有些讨论很有趣,例如皇陵如何选址,风水中隐藏的科学,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格物致知的关系等等。

    此外,这本书也要批判着看。例如,作者把城市中的违章建筑理解为“人的实际需要”,具有“人性光辉”,主张“值得保留”。城市的理想状态当然是无为而治,但是也要经历一个过程。违建的存在,其实与作者主张的自然恰恰不一致。对于个人来说,随便搭建似乎“自然”了。但对于更大的群体来说,侵占公共空间,就是最大的不自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定义一所好房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iz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