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无数个圆,走着走着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就如同现在的我。
离开故乡已经整整十八年,当我拿着南方城市的录取通知书,背着行囊带着父母的寄托独自离家,故乡的秋天已与我郑重告别。从此我见不到故乡柳絮飞扬的阳春三月,也错过了十八个硕果累累的金秋十月。
故乡,是我回家过年的执念,故乡是带孩子寻根的暑期,我怕我会忘了故乡的秋会有怎样绚丽的颜色,也会不记得刚刚从枝头摘下的果实里那泥土的气息。
我以为我会一直错过,可终究我又回到了这片生养我的土地,在这个初秋,在这个和当年告别时一样的季节里。
故乡的秋清冽里带着牛羊肉的香气,早晨的一碗羊肠面,一碗牛杂汤,让这个清冷的初秋染上了辛香的暖意;午饭时必定有体型各异的土豆,它们孕育于故乡的土壤里,再以各种各样的滋味滋养着每一个青海人;傍晚时带着浓郁面香的尕面片拉条子雪白爽滑,它们和早晨的肉食中午的土豆汇聚一堂,伴着酸菜,陈醋,让肠胃再一次舒服到呻吟......
都说故乡的记忆储存在舌尖上,味蕾里,诚不欺我。离家十八载,我甚至变了乡音却始终变不了这记忆里的一饮一食。
只有家乡的水土才能做出最原汁原味的家乡美食,也只有家乡的父老才能解我悠悠十八年的乡愁。
那一碗面片,没了牙齿的外公吃得香甜,他年近九十,已认不清亲人的模样,他佝偻着的身子微微抬起,喝一口手里的面片汤,环顾着众人说道:“青青还没回来吗?”在一旁为他夹菜的我突然泪目,外公已经认不出我了,可他还记得我的乳名,还记得我曾许久未曾回家。
这是青海的秋天,也是外公生命的秋天。他操劳一生,如今儿孙成群,正如窗外那棵挂满硕果的玉米秆,春华秋实,把所有养分都输出给子女,而自己只待寒冬到来,沉沉睡去。
我于秋天回来,还好尚未来迟。我乘车看路旁田地里的硕果,我欣赏丰收后人们喜悦的脸庞,我依偎在生养我的父母身旁,我陪伴老树根一般苍老的外公。我想弥补这十八年的空缺,我想把故乡的秋一次看个够。
故乡的秋真美,树木尚未枯黄,花草不曾凋零,碧蓝的天空下雄壮的高原也有了几丝柔美;故乡的秋美在色彩,在这里有一种蓝叫青海蓝,它源于天空上雪白云彩的衬托,它源于草原上青海湖蔚蓝色的晕染;在这里有一种红叫高原红,那是孩子们苹果般的笑脸,那是草原上的牧民被苍天亲吻过的印痕,那还是爸爸酒后微醺的惬意,是妈妈看合家团聚时幸福的模样。
故乡的秋真美,大城小镇高楼林立,大街小巷绿树成荫,西域边陲的故乡也有了都市的气象;故乡的秋美在人文,我喜欢藏族女孩那细碎的发辫,奢华的藏袍,我喜欢回族少年干净的白帽,虔诚的模样,我喜欢土族的轮子秋,撒拉族的盖碗茶,喜欢大街小巷上不一样的服饰和文化带给我的惊喜。
我喜欢故乡的秋,我喜欢故乡的每个季节。假如我不曾离开也许就不会发现故乡如此美好;假如,我不曾回来我还会错过无数个这样美好的秋天;假如,此后余生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那会是我人生最大的遗憾。还好,我回来了,在这个秋天,在这个如此美好的秋天。
网友评论
阳春三月柳絮飞扬,金秋十月硕果累累,然而与远行的游子错失十八度。
曾经,故乡是回家过年的执念与带孩子寻根的暑期,是余生印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的隐忧。现在,一直以来的错过终于结束。在初秋时节,远行的人终于与久别的故乡紧紧相拥。
秋在丰收时节得以满足的味蕾上:羊肠面、牛杂汤、土豆、尕面片拉条子、酸菜、陈醋……
秋在亲人绵长的等待中:外公人生的秋,托付了养分给子女,守候了记忆中未归的外孙女,映照了一生的春华秋实。
秋在万物绚丽的色彩间:花木、高原、云天、湖泊、乡亲们可爱的模样……
秋在城市与农村多姿的人文景观里:高下林立的建筑物、风情各异的民族服饰……
情景交融,自然而不落痕迹。
为什么十八年离家,今秋回?过住已不重要,重点是今秋回家了!家乡的美食,未吃也会感到暖胃!外公的那句"青青,还没回来吗?″让我鼻子一酸!
幸好,幸好!你写了爸爸,妈妈!你爱家,爱这个放下过往的秋天!
幸福的人儿,是因为有爱,故乡的秋天也变的暖意融融!
祝福你,以后的日子里,年年有今秋!相亲相爱一家人!
说完美食,作者有物及人转到亲情一节。中心则是写年近九十的外公。文字虽简,却颇为感人。天下父母尊长对子女的思念之情大类如此,至纯至真,令人动容。我们要感恩这一切,要好好活,做个好人,不能辜负这人间真情!祝愿天下的老人都健康长寿,都能享受天伦之乐,都能幸福!南无阿弥陀佛。
叙事指向家乡美食和家族亲情。都写的朴实感人。
写家乡美食则点列三餐,分抒其貌,笔墨不多而色香味形俱全,。尤其那羊肠面,牛杂汤,即使对比毫无感触与了解的读者,也会如闻其香,流涎三尺,并可以相信到微凉的秋晨吃这样热腾腾的家常饭,确实是驱寒暖胃的美事。
而这篇写的却是乡土和亲情。而且,层次还是很丰富的。写出了很多自己的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