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诗词】
原文:《云上的日子》
作者:纳兰蕙若
七彩虹的一篇啊,各种“产品”琳琅满目。有小说的“锦绣衣”,有词牌的“青花瓷”,还有诗歌的“玲珑心”,当然还有别致生活观念的打底。
来简书后,阅读过一些古韵创作者作品。纳兰蕙若的作品在我看来有自己特立独行的一面,尤其是在填词方面,辞藻华丽雅俗并陈,遣词雕琢意象清新,读罢有大海拂来,清风迎面之感(我这是站在业余角度讲,对于古诗词,我仅是门外观景,好便是好)。
古人说,术业有专攻。技能学业各有各的专门研究,人穷其一生能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便了无遗憾。所以我想纳兰创作这件作品的初衷可能也是想倚已所长,揉和涉猎与经验,作一次文体融合写作上的尝试。当然,这种创作已经有相当久远并众的成熟范本。远眺,《诗经》、《离骚》就含着微叙事与诗歌的密切交融;近观,四大名著、金庸和梁羽生武侠都是典型代表,故事与诗词亲密搭配。故事是主体,诗词则更多为点睛或契题领章用。但如今这样写作的,已经不常见了罢。
这件作品中统共使用了三种文体:小说(喃喃中的讲述,准确说应该是叙事)、词、现代诗。
首先略看叙事文本。讲述的是一段过程诗化浪漫,结局又略带悲情色彩的故事。两人因诗成缘,从不信到微信到相信,再到后来的晤面、追包等,以对过程和语言的描写,推动情感的微澜,有着文人特有的矜持以及对待情感的无律动心跳,读来渐入心境,一股朦胧暧昧的情愫戛然而生。
自古以来,文人的爱情故事总是美好而细腻的。我想大概是因为文人以文,文自带情,与心共鸣吧。每个人一生中不同时期或许都会遇到不同的感情,但其中必定有一段铭心刻骨,或温暖或感动,或爱何深恨何长。
我却认为,最好的,必将略带遗憾。这世间所有的事物,没有缺憾的,那叫圆满,一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举案齐眉;略带伤缺的,才是理想美的定义,一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对的时候遇见对的人是幸运的,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悲苦的,但也是美好的。剥离现实,文人情感上追逐的不可否认的美,莫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再看词的文本。这该是纳兰最擅长的了。然而在整体作品中,词的用处却与前面讲的“契题领章”不同,更大的用处在于丰富故事的发展,添加一些诗意元素。
胡杨一阕【声声慢】,将一段情感的缘起、相见、缘落缓缓讲述,正是诗心作文眼。遣词虽平常通俗,内心的情感却展露无遮。
蓝碧儿的【柳稍青】与【声声慢】相比,则多了一些回避与理性,情感上的暴露比较谨慎。将几日间的游历情景铺排,而后“染梦琼瑶”。至于【天净沙】,就不再过多班门弄斧。
最后说到现代诗。第一首《误桃源》,写的该是对自己情感的透视或者审视。爱而不得,只能放逐得到之爱(放逐一面深不见底的湖泊),以另一种方式让这份感情保持生命(只能交换水,交换一种流动的变量),也是理性与克制的体现(我们不能摘下一把锁)。
第二首和第三首都是围绕着内心“求而难得,舍亦难舍”的痛苦和矛盾展开的。《无题一》通过青果、青春、青虫的意象逻辑,来刻画此刻情感的“辩证”与矛盾,恍惚间带着一丝哀怨(青果急着和春天撇开关系\谁的身体没有几条沸腾的河流)。“我们当是在人间打了个照面”带来的撕扯,不亚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预言的这份情感物是人非的未来。《无题二》抒情的痕迹更重,仿佛讲完“我们在人间打了个照面之后”的决绝后不甘心,又反过来拉扯纠缠,情意之切可见。
读完后,被诗情画意包裹中的胡杨的深情热烈、蓝碧儿的柔情理性所吸引。心底埋藏多年的那一道波澜,竟也微微泛疼。
这或仅是一个故事,也许是作者真实的经历的改编,推荐给大家阅读,与内心远去的美好碰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