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小学前就具有初步的数感。通过正规教育,学生的数感可以进一步发展。小学低段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关键时期。分析小学低段学生数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培养策略:
(一)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数感
知识源于生活,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学生的数感培养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为背景创设数学情境,给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数的感悟环境。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有利于学生亲身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思考。利用现有的学习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和发展数感。
(二)在数学活动中发展数感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培养学生的数感要慢慢来,不要着急,尤其是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理解抽象的事物对于他们来说很困难。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设计教学活动,在他们已有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数感。
(三)在估算中优化数感
估算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应用相当广泛。如修建房屋时估算房屋的占地面积、果农估算果园的产果量、买菜时估算用去的钱数等。除此之外,估算也能帮助学生准确地计算。发展估算能力有助于学生优化和巩固数感。教师应重视学生熟悉且兴趣的实际生活内容,交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并能解释自己估算结果的合理性。
(四)在练习中发展数感
数感的养成如同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样,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很完成的。数感的发展基于学生一定数量和充裕时间的学习,以及恰当的反复练习。所以,在练习中发展数感是培养小学低段学生数感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为学生精心设计练习题并组织评讲和反馈。
(五)在交流讨论中造就数感
交流讨论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学生是独特的人,不同学生就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认知和想法,交流讨论有助于彼此更了解对方的想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提供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解除学生对表达中出现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他们积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他们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学习、鼓励和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达、传递和交流信息这一特点。学生在相互交流对数的感知的同时不仅充实了对数的认识,还使思维得到开拓,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进而推动数感的形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