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日更1000天计划的第七十二天
见
很多人应该都有看《奇葩说》,我也是从第一季就开始追,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第五季了。我对奇葩说的整体感觉,从第一季的以娱乐性为主,渐渐地开始可以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了。
后面这两季的奇葩说,我已经不把它当做娱乐节目,而是把它当做一个短暂的头脑风暴,用各种不同的观点,来对我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补充。特别是这几季来的辩手,水平和段位也越来越高,基本名校毕业,甚至还有哈佛和耶鲁的高材生。
刚刚看了一集,辩题是:如果人类可以植入一种芯片,能在一秒将所有知识共享到所有人的大脑,是否应该提倡推广这项发明?
在场辩论的所有选手中,有各种各样专业的,法学、哲学、新闻、人工智能,经济学等等,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用来自不同领域的思维,来论证这个辩题。特别是这一集,两位导师薛兆丰和蔡康永都下场辩论,更加备受关注。
感
因为最近一直在学习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特别是涉及到知识产权这一块,所以我看到这个辩题的第一反应,就是站在反方,不提倡。
不过,在看过整场辩论以后,我发现,我关注只是其中一个点,而各个辩手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靠着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灵敏的反应,针锋相对。
特别是当看到詹青云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引用了开尔文的话:物理的大厦已经基本落成,剩下的只是一些修饰工作。借以表述知识是在不断否定的过程中进步迭代的。
而陈铭在接下来的开杠环境中,迅速反驳,说她掩盖了开尔文上面那句话的后半句,造成了知识的垄断,这会阻止了社会的进步,开尔文的整句是:物理的大厦已经基本落成,剩下的只是一些修饰工作,但还有两朵乌云飘在上面。这两朵乌云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双方接着一来一回,速度奇快,并且逻辑清晰。
这一段我倒来倒去看了3遍,才明白了他们的观点~~不禁感叹,这得有多大的知识储备和多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啊!
思
整场辩论的主题,总结来看,就是讨论知识应该共享还是垄断。
我在看到这个辩题的时候,脑子里的主流想法是:如果所有知识都能自动共享,产权专利不被保护,那谁还会去创造新的知识呢?
特别是当蔡康永提到了癌症药物的知识垄断(专利保护期),导致人们吃不起一粒10万抗癌药的时候,我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再看“我不是药神”有感(链接)
研制新药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据说20年要花20亿美元,才能研制出一款抗癌药。如果新药一出来,大家就共享了,那谁还有动力去研发新药?如果没人研发了,世界上又不断冒出各种新的疾病,那人类是不是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薛老师在接下来的辩论中,也确实利用这个观点,对蔡康永进行了反驳。
但是,最后辩论的结果是,反方输了,薛老师的观点,看起来并没有获得大多数投票观众的认同,虽然这个观点无法被反驳,站在正方的高晓松,随后也表达了对薛老师观点的认同。
我突然发现,辩论是没有结果的,很多人觉得真理越辩越明,却忽略了,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搞不清什么是真理?
行
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再也不是过去那种非黑即白、上纲上线的年代了。
过去我们看电视的时候,总喜欢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现在我们总算明白,人,不分好坏,事,无争对错,大家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奇葩说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在这里,所有的观点都处于混沌的状态,既不评论正反方观点的对错,也不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一切都在一个灰色地带上你来我往。
在增加人们娱乐性的同时,顺便启发一下大家的思考,可以说,这个节目正是抓住了趋势,所以才能取得如此成功。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当你斩钉截铁地反对一件事的时候,别轻易下结论,绕过去多看几遍,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