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两件关于孩子的事情,让我有感而发。第一件,是我儿子爽爽的。前不久刚给他戒了尿不湿,刚开始还好,知道半夜喊醒我起床去尿尿。后面有一天尿床了,我也没说什么,告诉他下次要记得晚上起来尿尿。没间隔几天,再次尿床,而且是连着两天都尿床。我依然没有生气,也没有选择批评,或者威胁孩子——再尿床就如何如何。而是跟他说,我们想个好办法吧,看怎么样才能不尿床。第一,我们可以穿尿不湿。第二,爽爽半夜可以起来尿尿。第三,可以按个隔尿垫。“小宝宝才穿尿不湿,大哥哥不穿。”儿子嘟囔着。好吧,那半夜起来你也不太可能做到,我们就安个隔尿垫吧。
安隔尿垫的第一天,爽爽整完没有尿床,我正沉浸在喜悦中。可是当我让他起床,他不肯。我洗漱回来后,他尿床了。压抑心中的怒火问他:“你怎么尿床了呢?看你不起来吧!”爽爽小声说:“没有啊!昨天晚上尿的!”我知道他在撒谎,可是还是忍住了没揭穿。“你告诉妈妈,到底是什么时候尿床的?昨天晚上还是刚刚?”“昨天晚上!”他眼神闪烁,头埋得低抵的。“撒谎不是好孩子哦,告诉妈妈到底是昨天晚上还是刚刚,妈妈不怪你”怕他不敢说实话,我给了他一个笑容,现在都能想象这个笑容有多僵硬。“刚刚!”儿子终于说了实话!
本来会是一场严厉的批评和责骂,你为什么尿床?为什么撒谎?当我想起昨天看的蒙特梭利Kate老师的分享后,转变态度,不生气,反而给他一个鼓励他说出真话的微笑。他说出了实话,没有撒谎!
这件事让我觉得,原来我可以这样做,和缓、智慧的解决问题。而不是责骂、批评、对抗。孩子知道自己尿床不好意思了,所以不用再去责怪他。如果你这个时候责怪他,他会觉得委屈,觉得妈妈很凶,反而不会认为自己尿床有什么问题。因为他已经付出了尿床应该有的代价。而撒谎这个事情,他也是害怕被骂,所以才撒谎。当我们不责骂,而是引导他主动承认的时候,他反而能勇敢的说出自己的错,做一个诚实的小孩子。疏通而不是堵塞,引导而不是批评,沟通而不是对抗。这小小的一件事,对我的触动真的很大。
而另外一件事,则是爽子班上两个小朋友的矛盾。有个男孩子叫仔仔,另外一个叫心茹。仔仔年龄比心茹小,却特别爱动手,刚开始是动手打,后来扯头发。导致心茹的小孩子对上学都产生了害怕,觉得不开心,因为老被打。
两个孩子的家长在群内展开了对话,心茹的妈妈心疼孩子,严厉的斥责对方的家长不会教孩子,还冷嘲热讽孩子在园区的各种表现。而仔仔的妈妈和奶奶则一个劲的道歉,表示自己在家里天天有叫孩子不要打人,说批评他很多回,还说再打就关小黑屋。另外有一句说自己孩子小,请大家体谅。引起了心茹妈妈的最大攻击,小不教育,长大社会教育。说不要以为孩子小就怎样,在父母眼里,永远觉得他小!
其实这种事经常有,在我看来,感触最大的是,仔仔妈妈和奶奶对待仔仔的态度。他们在家里肯定有教孩子不要打人,实在教不动就威胁。这些历程,和我对待当初爱打人的爽子一样。爽子现在不爱打人,但是如果有人故意逗他,说要把家家带走,说要把他的好吃的拿走,他也会举起小拳头打过去。
他现在的打人和他以前的无意识行为,应该是不同的。以前是想和人做朋友,引起别人的关注。现在可以说是正当的捍卫,捍卫自己所有权,家家是自己的,好吃的也是自己的。
在我看来,对待孩子不要老是说不怎样,更不能威胁和打骂他。不打人这句话在他们的耳朵里,听到的是打人,他们会自动忽略不这个字,因为他们理解不了反向的含义。在他们的耳朵里面,打人这个词就会不断重复。可以告诉他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应该做什么,社交模式、社交用语、社交项目等。例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好朋友一起玩真开心、玩东西要一个接一个排好队等等。很多幼儿绘本里面会有社交沟通的内容,可以买几本,带孩子天天看。
如果打了小朋友,告诉他,小朋友很伤心,很难过,以后就不会和你玩了。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去道歉,小朋友要相亲相爱。不要一味的批评,威胁。
再有就是动手打人,也有一个时期,正确引导,这个时期会很快过去。如果不正确引导,会持续很久,甚至是一生。心茹妈妈说得对,不是小,就可以不教育,但是要教育有方。
任何批评、威胁、暴力,都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途径。
看到孩子的问题有感而发,记录下来,也是提醒我自己以后注意。你怎样对待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就会怎样对待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