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大家的面,家长会培养孩子,积极打招呼,敢于沟通,有序表达等。启蒙阶段,孩子正要表达的时候,不要马上阻止。如果一下子,就阻止或纠正,就让孩子感到拘束,含羞。此时,孩子需要的是鼓励,倾听,引导。而不是因为错了,就给予批评。语言也是实践的声音符号。如果实践给了不好的体验,对语言就会厌倦,排斥,甚至反感。
孩子小时候,也是希望能大胆表达的。只是偶尔,遇到了阻碍,对表达失去了信心。就会躲避当众表达,甚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在课堂上,老师突然批评孩子,也会产生不好的印象;对老师印象不好,就不想上课。因为在复习的时候,结合课本,参考的是老师的言行举止。
有的家长说,孩子总是在课堂上,说悄悄话。真正让孩子,上台来表演的时候,就开始退缩了。在该表达的过程中,就算声音小点,也不要紧。并不是比谁的声音大,而是谁说的有道理,具有说服力。沟通在于到位,有的家长会说,跟那个人交流,一点障碍都没有。默契性高,一听就懂,一说就明白。把感觉表达到位,也是需要训练的。理直气壮,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在具体的事上,去保持原则,沟通是有技巧的。家庭中,虽然是在不同状态下忙碌,但认真想一想,也就那么几件事。
在孩子的表现中,如果当面批评的话,孩子要么会害羞,要么碍于面子直接顶回去。可见,不必直接冲撞;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不在方法上用功;展露家长的情绪,怎么算是教育的呢。家长怎么学,学什么;也将会怎么教,教什么给孩子。什么事情,都是小事情;没几件大事,所以在亲子沟通中,锻炼孩子表达,而不是家长一直在说。先激发孩子对问题的兴趣,参与到聊天中,认真回答。不必一件事说几句,就没话可聊了,那孩子如何去描述;在什么角度,去表现自己的看法呢。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在课堂上,左顾右盼,没有上蹿下跳,也有心猿意马。问一句,就答一句;不问,就不回答。总是被牵着话题,才会给你聊。不爱说话,并不是问题。如果话说得太多,家长呢,也会感到厌烦。在实践中,要培养孩子诚信。如果觉得好玩儿,就跟孩子一直开玩笑。在跟其他小朋友,互助和沟通中,也会保持老习惯。看起来,孩子觉得是正常的。其实,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聪明不要紧,要教会为人处事。聪明了,也不必骄傲;也要谨防“聪明反被聪明误”。要了解,好记性比如烂笔头,语言结合了实践,才会显示其说服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