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沟通能力,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能带来诸多方便。沟通能力的训练,并不是花言巧语,而是懂得“察言观色”。言之有物,行之有效。在和家长,老师,或小朋友相处的时候;原则就是,当有不一致的地方,不要产生冲突。沟通呢,就是想法的碰撞;能够实现查漏补缺,取长补短。表达呢,是从柔顺的地方出发,逐渐延伸到刚性需求。如果遇到不顺眼的事,就马上表现出来,那还怎么沟通呢。沟通不是硬碰硬,更不是软磨硬泡。那是什么呢?要包容每个人的各种不同。孩子喜欢什么,就跟他聊什么。
在培养孩子的沟通时,要表述事物的现状,依据规律,才能表达正确的观点。很多时候,沟通是建立在情绪上。有心情,就多聊几句。没趣味,就不想说话。对父母的教导,甚至会有排斥。在学习中,思维沉浸在内容上,掌握不断变化的规律。不管做什么,表达什么事,都不会因为主见,而感到迷惑;也不会因为找不到规律,而缺乏主见。当能从跟人交流中,品味到有趣的变化,那是快乐的。根据情景中的时机,有针对性的交流。如果讲话不得时,就是正确的,也未必有用。
跟别人交流,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沟通中,不断完善,从而达到正确的观点。看起来是语言在沟通,其实,是实践经验的互动。表达出来的,都是经历和体会。听别人的过程,而没有必要,人云亦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过程,结果是不同的。而过程的客观的,是值得学习和揣摩的。能够让孩子,为之不断坚持的,总是柔顺方式,快乐氛围所形成的。比如,孩子要吃棒棒糖,那是尝到了酸甜的味道,感到了美妙的氛围。下次,宁愿哭着闹着,也要让家长买来吃。
培养孩子表达力,并不是只去问,想要自己想要知道的。还要结合对方的需求,给出客观性的建议。如果只考虑自己,在交流中别人感觉不到价值,就不太愿意继续了。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彼此熟悉了之后,就可以聊很多生活琐事。也不必只在嘴巴上下功夫,也要有实际行动。比如,分享一点好吃的,倾听对方的牢骚。了解别人想听的,在表达中,就不会胡说一通。对别人了解越多,沟通起来,就越灵活。课堂上学习,就是在打通跟老师的交流方法。
在家庭中,培养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必屡屡纠正。否则,下次孩子想沟通,就会吞吞吐吐。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是正确的,而不是放在表达内容上了。大多情况下,孩子的表达,是跟着家长模仿出来的。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是在增强和巩固。面对同一个事物,沟通的角度不同,思路也会不同。思路不同,表达也会有差异。一步一步来,一口一口教,看起来比较笨,将来用起来,确实很方便。出错的几率,大多是从嘴巴上来的,怎么能不慎重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