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说,大部分人是随大流,二八定律,只有20%的人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向前走。
这有一定的道理。
想做这少部分人,只有一种途径,成本低,效果快的途径就是多读书。
0****1
读书这个话题很普遍,关于读书的好人人都能说出几点,为什么读书并没有形成主流,并不是一种常见的日常生活风气。
大部分是被动的读书,上学需要读的书更多了,这是典型的被动,导致一考上大学,很多人就会把书扔到,不再读书了,先放开玩一段时间再说。
要么是为了就业,提高学历还要继续读书,这是来自学业的压力,现在视频上反应也是读书非常卷的氛围,有的大学晚上还是学到深夜。
据说很多硕士、博士面临的毕业、就业也力也很大,甚至有些人都出现心理问题。
这真的值得我们重视。
上学的卷更不能提,现在大家吐槽教育也是各式各样,总之,学生累,老师,累,家长也累。哪来的快乐教育呢?
我们简单称之为教科书的书,或者为了学历升学用的实用主义的书。
这种读书显然有更多的技巧,就是是为了考试,而很少有人不是为了考试去读它,正是因为读了就能带来好处,考好了就好的工作,好的未来,大家才去读,不管这个过程是不是快乐,必须咬牙去读。
而一旦在社会生活中,没有这种功利主义的读书,大家还有兴趣读吗?
02
我读书的兴趣是参加工作之后开始的。
之前为了求学,为了升学,那种读书,大家都经历过,大同小异,只要考完试,这书基本不会再读起来。
参加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写新闻稿,那算是业余写作的开始吧,一旦写起来,就会和读书联系起来。
写和读是分不开的。
我是从读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开始的,那时候吸引我的是他对景点的感悟,总能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也很喜欢他这种风格。
很多字词,我也不认识,就开始拿着字典,边读边查。
这算是主动读书的开始吧。
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也没读过几本书,后来就买过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等,那时自媒体刚刚开始。
再后来,我就开始算是在网络上写作吧。
先是写跑步感受,这期间也没怎么读书,中间因为考证的学习,这也不算是主动学习,也是功利主义地读书。
再后来,我发现自己不能天天写跑步啊,我觉得也应该写写别的。
写什么呢?写出来的东西总得有营养吧,或者说对得起别人花时间看你的文章。
那就不得不读书了。
03
真正读书的习惯的养成是近三年吧。
我从老子的道德经注释开始读起,孟子、孔子、佛学的经典等,我一般是先听书,感兴趣,再买过来读。
读了史记,资治通鉴等,还有投资方面的书。
这个过程,让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手里拿着一本书,不会慌,也不会觉得浪费时间,有时也有安神定心的效果。
说这个意思的还有大投资家查理芒格。
我读了人文,国学,哲学方面的书,这些书看似没有实际用处,其实是无用之大用,也是心灵的指导,是升级优化自己的认知和操作系统。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现在我使用的读书方法。
读书是为了用,为了写,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为了让自己有干货。
从这个角度上讲,读书也是实用主义。
这种用处是主动得来,是有益的,有意思的。
这样的读书习惯才是好习惯。
如果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了不知道为什么要读,有什么用,这样的读书没啥意义。
毛主席读红楼梦并不是研究什么红学,而是看清封建社会的本质,其它书也是如此,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得,
这是我们读书应该学习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