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有两套系统。一套是自动化系统,另一套是控制化系统。自动化系统如同大象,而控制化系统是大象背上的骑象人。
而对于每个人来说,那是因为你的躯体里其实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感性的自我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的自我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如果想只靠理智的力量而忽略情感这头大象,想达到目标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
一、创造新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想坚持运动、不拖延。这些行为的好处都是想象出来的、是抽象的,没有深刻的体验过;但是做很多浪费时间事情的好处,都是自己亲生体验过的、具体的好处。当“期待的好处”和“现有好处”相冲突,就算“期待的好处”远大于“现有好处”,大象会自主的转向“现有的好处”。
一旦我们因某种行为获得了经验的好处,它就会被保留到我们的生命里。存在于潜意识中,深刻地影响着自己的行为。
所以,当骑象人想要追求“期待的好处”时,就必须创造新的经验,然后不停的强化它,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
二、心理舒适区
创造新的经验很难,这是心理舒适区机制的的作用。
心理舒适区的本质,说的并不是熟悉的环境,也不意味着舒适,而是自己熟悉的应对环境/困难的方式。有时候纵然处于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心理舒适区,因为熟悉。
走出心理舒适区,是需要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包括行为的应对和内心情绪的应对,面对的行为就是遇到问题,是解决还是拖延;内心情绪的应对指的是乐观还是悲观,自己对困难的看法。
心理舒适区的好处——控制感。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安全感的来源。人类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都是用来应对焦虑。越是感到自己收到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这样就会抓住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这些熟悉的应对方式,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发展出来的,跟过往的经历有关,适用于自身思维体系,让自己有足够的控制感、安全感来规避损失。
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放下原来使用的武器,重新面对焦虑,寻找新的方法,这是感情的大象无法接受的。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会让大象回到熟悉的方式上来,所以改变真的很难。
心理舒适区会把人带到路径依赖的死胡同里,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构建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明明现在的环境不需要为某件事的发生而焦虑,而还在为某件事做准备;或者现在的环境需要考虑其他的出路,而自己还在老路的基础上前行;这就是很多悲剧的来源。
每当自己要走出去的时候,身体首先会发出强烈的警告——你不行,然后处于强烈的紧张和焦虑,最后放弃得到了巨大的安全感。虽然现状也不咋地,但自己还是依恋这种感觉。如此反复的强化,就让自己停滞不前。
新的应对方式就需要享用现有的幸福和快乐,并积累新的经验,这就是改变的意义。
三、看清心理的恐惧
走出去就需要放弃原有的适应机制,发展出另外一套控制机制来。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爱和怕,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才能获得新的经验。
所以骑象人先要看清感性大象心里真正的爱和怕,即心理免疫系统,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
首先,看清自己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比如说更自信的表达,而不是情绪、、能力、结果目标。
其次,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比如沉默、不直说。为什么要做那么多跟目标相反的行为呢?原因是这些行为带来了很多隐秘的好处。
再而,需要思考的是,这些好处是什么。
就这样,大象内心的想法,被翻译成了骑象人能够听懂的语言。
最后,大象心里有个假设。做那些达成目标行为,会失去上述的这些好处。
举例来看,骑象人想自信的表达,但是很多时候却不敢发表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是因为附和别人可以避免冲突、排斥和出丑。在这里,大象心里的假设是:如果自信的发表意见,就会产生冲突、排斥,可能出丑。
这个假设跟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与儿时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可能从小开始就被重复了无数次,以至于变成了心里非常深刻的印记。我们也不要责怪自己心理的免疫系统,因为它曾经和现在保护着弱小、容易受伤的你。
之后再讲述,如何驱动大象迈开步伐。
写这个的目的,并不是说学了就可以完成改变,而是知道其中的原理,然后提高改变的成功率。理论抽象于现实、服务于现实,但绝不等于现实。它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帮助自己在一个简化的框架下理解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