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枚。
石材:壽山芙蓉石(仿田黃)。
印面大小:隨形章,約1.5×2.8cm。
印紐:荷葉。
釋文:文西。
文,錯畫也。象交文。(《說文解字》)意思就是説文的本義是指交錯刻畫的圖案符號,刻於巖石之上,或刻於龜甲獸骨。“紋”字為後起字。所以“文身”一詞本為“文”字,後來用“紋身”的也多了,糾正也糾正不過來——語言遵從“約定俗成”的規律,所以字典裏也有體現——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文身”詞條最後有一句“也作紋身”,相應的“紋身”一詞也單獨出詞條,但不再釋義,只寫“同'文身'”。
以此來看,以後錯別字不能再考“文身”或“紋身”了,兩者都對。不過現狀是很多人會把原來的“文身”視為錯誤,這是由於文字學常識欠缺所致之錯判,不可認同。
紋路、圖案具有一定的裝飾美化效果,所以“文”字有裝飾之義,由此再有掩飾之義。成語“文過飾非”中的“文”即“飾”。
由最初的簡單紋路到圖案,再到表音表義的語言符號,“文”逐漸成為“文字”。
為什麼甲骨文、金文叫“文”,而篆書、隸書、楷書叫“書”?這與時代早晚及書寫工具有關,早期文字甲骨文、金文等由刀筆刻畫,所刻未脫花紋之形,故用“文”合適,後期文字多由毛筆書寫而成,故稱“書”——這種觀點我極贊成。
另,大學時文字學老師曾寫“文”字,我印象裡老師解讀為“文”象形,指原始先民身上所刻畫之花紋。也有可能是我記錯了,也許這個解釋是我想聽到的,所以我在反復地強化這個記憶。現在再看《說文》,覺得說文之解釋更完善。
西,鳥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爲東西之西。(《說文解字》)現在也有人據“西”甲骨文字形推斷“西”字本義為“裝東西的囊袋”,此說似亦有道理,但無法與“西”表“西方”之義相連接,而許慎之解釋前後有關聯,邏輯上似乎也說得通,所以我還是傾向於說文之解釋。
不過我還得承認一點,以上理由並不意味著完善:表方向的另一個字“東”,甲骨文釋義明確是行囊,兩頭紮起的行囊。而似乎也很難推導出“東”字怎麼就與“東方”產生了意義上的連接。
最後,最重要的是這枚印章是給我高2021屆八班文西同學的小獎品,期中考試她語文考了全班第一,雖然不是年級前十名,但有一項她創了年級唯一:默寫題“文勝質則史”全年級祇有她一人寫正確。這個小獎品,她當之无愧。
半井印痕之文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