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可以说是认识经济学的敲门砖,将经济学中不易理解的专用名词从高高在上的地方拉下神坛,拉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间,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原来每当说到经济学,我们总会联想到深奥难懂的术语、概念和数字公式;而牛奶和可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物品,将经济学用“牛奶可乐”作形容,以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经济学、理解经济学,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生活常有或特有的现象,或者利用经济学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一些简短小案例的集合,但是却非常有意思,用罗振宇的话说就是对现象进行解释,用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不同解释,看到最后你会发现,看似很多不合理的事情的背后,都是利益在作祟,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不过是在衡量收益和付出之后作出的决定罢了。
影响定价的因素太多。其实最跟结底,就是成本和收益是否对等。但是成本并非单指金钱,时间、空间、甚至因该产品带来了隐藏消费,都包含在其成本中。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啤酒、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提供花生就能提高酒吧的利润。反之酒和水是不相容的。酒客喝水喝的越多,点的酒自然就越少,所以即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把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对电影院来讲,决定票价的稀缺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一旦电影院的座位满了给再多的钱都无法为额外的顾客提供服务,所以影院所有者很有很多理由不给满座的电影打折,反过来说书籍和唱片卖给热门产品打折并不会赶走顾客,大多数时候他们可以预见哪些产品最热门并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确保供应由于这些产品流动速度很快,在货架上一周,成本是相对较低的。而不热门的书籍和CD可能一两个月才卖得出一套同样的货架空间带来的收入较少,所以库存成本更高
人的立场一定是和利益挂钩的。为什么一些音乐人刚出道的时候曲子都是免费分享的,而一旦成名之后就变身加入到保护版权的阵营中去了呢?那是因为他们在不知名时需要通过免费的方式迅速的集结粉丝,吸引人气,而一旦名声大噪之后,免费会让他们失去很大一部分收入,所以你看,这也是基于利益的取舍。
都说国脉在于经济,却不解其意,直到读到图书馆的案例,除了大力推广全民阅读外,原来还能通过经济手段来调控,让阅读成本下降。驱赶“底层人群”的行为是不是通过增高生活成本,来达到某些目的呢?
可在判断是否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个别消费者主要看重的是他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而忽略了他可能给别人带来的好处,这样一来人们阅读的书籍数量就会少于成本效益原则,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所得出的答案,那么矫正办法自然是让阅读的成本下降,增加其吸引力,也就是提高公共读书馆的吸引力
对某件事情的固有印象,可能只是对某件事,或者某个印象而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对事实的印象。更真实的情况都反应在数据里,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催生了这么多的数据控。然而机械论在人情味的世界里逐渐被又被打压。所以中间这个界限在哪里,或者根本没有这个界限,我们真的是不得而知了。
在其他大学学生自杀一般用一些相对较为平常的方法,比如服用过量的安眠药什么的,可康奈尔正好横跨在深深的大峡谷两岸好些学生都是跳桥寻死。救护队悬着绳索到峡谷下面打捞尸体的时候大桥附近的交通易堵就要好几个小时,所以人们想到康奈尔大学的自杀率高不高,就会毫不犹豫的给予肯定回答,因为要从记忆里找出例子实在太容易了,而要是学生服用药过量致死,除非人们认识当事人,要不然就想不起什么事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