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史|石行秦谓大梁造

读史|石行秦谓大梁造

作者: 史虫l | 来源:发表于2024-01-30 00:09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原文:

石行秦谓大梁造曰:“欲决霸王之名,不如备两周辩知之士。”谓周君曰:“君不如令辩知之士,为君争于秦。”

译文:

石行秦对大梁造说:“想要成就霸主的名声,不如慎重地对待东、西周那些有辩才有智谋的人士。”石行秦又对周君说:“您不如让那些有辩才有智谋的人士,为您在秦国争取尊贵的地位。”

注释:

大良造,取名自“主上造之士”,是秦国自秦孝公时期至秦灭六国前的最高爵位,掌握军政大权,地位显赫。秦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良造如商鞅、公孙衍、白起等。

史虫

寥寥数语,极大地引起了我的探史兴趣。

石行秦是周人,前去游说秦国的最高军政长官,游说核心“秦国想要成为天下霸主”或者说“您想立下秦霸天下的大功”,怎么办呢?

怎么办呢?这是大政方针的问题,并不是解决某件具体事务的问题。他说“慎重对待东、西两周的雄辩之才。”我在想,这里面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慎重对待两周雄辩之才,关乎到成就霸主威名?他们真有如此大的能量吗?而且为什么是两周的,其他国家呢?

第一、两周毕竟还担“天子之名”,是宝鼎所在,两周“会说话的人”如何评说你,类似于今日之正媒体,是黑是白,是对是错,是正是歪,那张嘴有很大主导性。所以,好好待他们,就像今日要慎重对待话语权强大的主流媒体。嘴往哪翘,后果难料。

第二、两周辩士,你善待,那必然会替你在周天子那里为你多争取利益呀,什么利益?自然是为你成就霸主的利益呀。

推想这两点,想来当时的两周王室虽然式微,但政治话语权还有一定分量的吧。

这处历史记录最妙的是下一句话,石行秦又对周君说的话。

从石辩士对周君说“您不妨借辩士之才,为您在秦国争取尊贵地位”看出,他在秦的游说是有一定成效的。同时,他又借这成效,来为自己在周获得“重用”机会。

这里面有意思得很:

第一、身为周人,能为周君出力,确实极好的。

第二、“为君争于秦”,又看出周王室已何等式微,这句话明显带有“狐假虎威”的味道,王室已沦为“狐”,需借秦之“虎”威。看来,当时秦之实力,确实已可称霸东出。

第三、我还读出点两面派的味道,假如石辨士仅仅是为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话。“待价而沽”不如想办法制造出“高价买卖平台”。没有机会,能创造出机会,这一点可就要不得了。

这样看来,“石行秦谓大梁造”与“石行秦谓周君”,两处并举,先后言之,何其重要!

其中深味,值得一品。

相关文章

  • 《历史》与《战国策》札记(一百零九)

    石行秦谓大梁造曰:“欲决霸王之名,不如备两周辩知之士。”谓周君曰:“君不如令辩知之士,为君争于秦。” 姓石的行使到...

  • 秦策:秦客卿造谓穰侯曰

    秦策:秦客卿造谓穰侯曰 在范雎入秦国以前,穰侯魏冉在秦国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这个“一人”不是秦昭王,而...

  •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_在战国策里练职商

    原文: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黶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

  • 读史-秦

    长安一炬,骊山抔土, 昔日繁华今何处? 饿殍遍路, 一令下,无人言不。 文人何故意踌躇? 大明湖畔埋幽骨, 八百里...

  • 《长征记》与《战国策》札记(二十三)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须贾为魏谓穰侯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

  • 《历史》与《战国策》札记(一百零一)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黶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

  •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黶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

  • 《战国策》-卫鞅亡魏入秦篇

    一,历史介绍: 商鞅原名卫鞅,原本待在魏国,后来逃到秦国。秦孝公非常欣赏他的才能,拜他为“大梁造”,让他治理国家。...

  • 战国策126-秦韩战于浊泽

    秦韩战,公仲明谓韩王:送一城予秦,合而攻楚,则韩解。 楚王怒,陈轸献计。 举兵救韩,造声势。韩必联楚抗秦,及秦攻,...

  • 人须知十二因缘法

    《法华经》云:无明,缘行(无明者,宿生烦恼痴暗也;缘,犹生也;行,即所造之业,谓宿世因愚痴昏暗,所以造业也);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石行秦谓大梁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hn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