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抗生素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目前根据其抗菌谱、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肾毒性的不同,分为五代。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区别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总结,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但临床实际应用中常见的误区和注意事项。
误区一:头孢菌素类药物一日剂量一次给予
对于头孢类药物日一次使用是不合适的。头孢类药物平均半衰期在1-2 h左右,除了头孢曲松半衰期为8 h可日一次给药外,其余头孢类药物通常均应每日多次给药。
头孢类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评价其细菌学疗效的指标是体内药物浓度超过最小有效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说白了就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不在于你前期“爆发力”有多强,而在于你是否有能坚持到终点的“持久力”。
当头孢类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的4-5倍时,杀菌速率达到饱和状态,即使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杀菌活性及速率也并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反观血或组织浓度低于MIC值时,细菌便可迅速重新生长繁殖。
记住,不要让细菌嘲笑你不够持久。
误区二:头孢代数越高肾毒性越小,不需要调整剂量。
对于大家认为一代头孢肾毒性大,肾功能减退需要减量,三代头孢肾毒性小,肾功能减退应用时无需减量,这也是不合适的。关于调整剂量的问题应根据药物排泄途径适当进行调整,而非根据头孢的分代普遍认为无肾毒性的不需调整剂量。
头孢他啶为三代头孢,当患者出现肾功能减退时,无论是轻、中、重度均需要减量使用;
头孢噻吩需在肝内代谢成为去乙酰头孢噻吩,20%-30%经肝代谢,60%-70%经肾排泄,因此严重肝病时则需减量慎用。
小复习误区三:头孢类药物级别越高,预防感染的效果越好
头孢唑林是目前常用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主要品种,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而头孢唑林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作用是头孢菌素类最强的,同时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临床常见的误区认为头孢类药物级别越高预防效果越好,例如手术范围大升级为三代头孢预防感染,结果选用的是头孢他啶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而事实上头孢他啶对于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仅具有中度活性(MIC90 8~16mg/L),头孢哌酮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弱,因此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作为预防用药并不优于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辛。
误区四:治疗呼吸道感染时,双β-内酰胺类抗菌药联合使用
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时,存在三代头孢联合青霉素,一代头孢联合三代头孢。例如头孢曲松联合青霉素G,是基于一些医生认为头孢曲松抗菌谱偏革兰阴性菌,青霉素抗菌谱偏革兰阳性菌的错误认识。
而事实上三代头孢中的头孢曲松及头孢噻肟对于肺炎链球菌包括耐药的肺炎链球菌(青霉素MIC≥2mg/L,PRSP)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是同为三代头孢的头孢他啶对日渐增多的青霉素不敏感的肺炎链球菌(PISP)是耐药的,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是主要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及革兰阴性菌的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弱,与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抗菌谱上还是有区别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