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简友广场散文
道可道,非常道啊......

道可道,非常道啊......

作者: 董禹阗 | 来源:发表于2022-08-13 23:25 被阅读0次

    由于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流传下来的书籍、文章等也都是后人主观臆断、再解读;那么断句不同,理解自然也就不同!就拿流传最广的经典书籍《道德经》来说吧。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断句谁都可以,那么义理不同吗?普通的解读谁都可以,但经典的解读需要真的通“道”才行。

    物质是阴,能量是阳。阳化气,阴成形,一阴一阳谓之道。

    站在能量中,来观看时间线,观看发展变化,此消彼长。站在物质中,来观看二元的分离,物质与物质的边界。其实能量就是物质,物质是幻化的能量,二者相同名不同。关键是转换的临界点,阴阳鱼没有明确的临界点,普通人把握不到。

    有无其实是同一个东西!所以叫同,谓之玄讲有无相生。

    道德经版本有好几种,《姬氏道德经》很少被提及,因为是姬式家族内部代代相传至今,公开时间不久。我在几个月前买了一本《姬式道德经》,它与通行版的道德经差别不小,除了有些语句、字词的差别之外;最大的差别就是结构顺序完全不同,不是按照通行的八十一章般的顺序来,以后可以慢慢解读。我们先来看看道经卷初节节选的一段话。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自然的大“道”,如果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道,那也就不是永恒存在的不可说的道了;自然物状的“名”,如果是可以用文字言语来命名的名,那也就不可能是恒久不变的不可更改的名了。“虚无”的命名是用来表述宇宙天地始源时的混沌状态,“实有”的命名则是用来表述自然所产生出万物本始的真实形态。因而要从宇宙恒久虚无运行的状态里,窥探领悟天地始源及造化的奥妙;要从万物恒久实有繁衍的形态里,观察体会万物所要发展的方向和受约束的边际。虚无和实有这两者同出于一源,虽然它们的名称相异,但都是出于共同的源头;这共同的源头玄妙而又玄妙得无法言表,这玄妙得无法言表的源头,才是无极宇宙至天地万物以及所有奥妙的总源头!

    回到通行版的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指的便是第四十一章“有生于无”的“无”。之所以把“无”称为“一”,因为它不可被分割为“二”,浑然一体而已。

    天下万物,只要有形有质,就可被一分为二,拆分出前后、高下、大小、长短等对立的“二”来,但唯有“无”不可被分割为“二”。我们不能把无形分割成大小两块无形,也不能把无声拆成高下两种无声,因此“无”是不可分的,只能归属为“一”。

    “一”,直接上承于道,由道而生。所以《庄子·知北游》说“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我们的精神便是“一”,它无形无质不可分割,却又真实存在,运转不停。

    “二”,即为“有”,有形也好,有质也好,有声也好,只要是“有”,便可以分割为“二”。

    “三”,为“一”和“二”的结合,所以叫“三”。如第十一章所说“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屋子之所以产生,正是由墙壁与空间共同结合而成。天地万物,莫不如此。

    直接上承于道的“一”,除了《庄子》提到的“精神”,《道德经》提到的“无”,应该还有第三十二章所说的“始制”,万物生而遵循的规制。所以“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所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道,可道啊,真玄妙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可道,非常道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jcgrtx.html